1984年,开国少将孔俊彪回宁化,在招待所,他对地方干部说:“我这次回乡,只住两天,请你们帮我找找‘烈士’卢林根的后人!” 孔俊彪和卢林根是同乡好友。 两人都是福建宁化人,早年都是杂货店的店员,关系很好,1933年,两人一起参加了红军。 入伍后,两人都在红23师政治部担任宣传员,负责刷写革命标语。由于是同乡,经历相似,现在又是同个队伍的战友,这就使得两人情同兄弟。 1934年,红军长征时,孔俊彪和卢林根所在的红8团担任右后翼掩护任务。 在突破第3道封锁线时,部队遭到了敌机轰炸,有一发炮弹在距离卢林根不远的地方落下。 由于距离爆炸点太近,卢林根的左腿被炸坏了,身上多处受伤,情况不容乐观。 但即便如此,卢林根也没有掉队,在简单包扎了伤口后,卢林根继续行军,还参加了湘江战役。 1934年12月,部队到了遵义,这时,卢林根的伤势已经很严重了,他的伤口严重化脓,生命垂危。 卢林根知道,以他的身体情况,肯定是无法继续行军的,而且他伤得这么重,红军又缺少药品,他大概率是挺不住,很可能会就此牺牲。 于是,卢林根叫来了与他关系最好的孔俊彪,对他说:“如果你以后能活着回家乡,请帮我告诉我的家人,我战死何处、何时牺牲,证明我不是逃兵!” 听了这话,孔俊彪泪流满面,他紧紧地握住了卢林根的手,表示有机会,一定帮他完成心愿。 许下承诺后,孔俊彪就跟部队一起离开了。 而卢林根则留在了当地一个农户家里。 因为卢林根伤势太重,全身多处受伤,伤口已经严重化脓,又没药品,孔俊彪就认为,卢林根无法挺过这一劫,以后或许就见不到这位同乡好友了,这次离别将是永别,所以他才会如此伤心。 孔俊彪在历经长征后,又参加了抗战、解放战争。 1955年,孔俊彪被授予少将军衔。 这些年,因为卢林根杳无音讯,孔俊彪就以为这位老战友已经牺牲了。原本孔俊彪想回宁化老家完成卢林根的遗愿,但当时孔俊彪不在福建工作,家人也不在老家,加上需要处理的工作比较多,新中国成立几十年,孔俊彪都没有回过一次家。 直到1984年3月,孔俊彪才以兰州军区副政委的身份,回到了阔别50多年的宁化老家。 县领导见孔俊彪来了,赶紧把他请进了招待所。 在招待所,孔俊彪拉着县武装部政委周积源的手颤抖着说:“这次回乡,我只待两天,请你们帮我找找‘烈士’卢林根的后人,帮我完成承诺!” 周积源对此不敢怠慢,就派人进行调查,结果就发现“连屋村有个叫卢林根的老人还活着”。 孔俊彪听说此事,当场就愣住了:“不可能,当年我亲眼见他重伤弥留……人在哪,带我去见他。” 周积源就带着孔俊彪来到了一处破旧的土房子。 土房子中,有个瘸腿的老农正蹲在炕边,看到孔俊彪的时候,老农起初有些茫然,两人对视了一分钟都没有说话,似乎在打量彼此。 这时,孔俊彪注意到了老农眉骨的旧疤,这处疤痕是当年卢林根在战斗中留下的。 老农也从孔俊彪的眼神中,捕捉到了少年挚友的轮廓,他哽咽着说:“您福大命大,衣锦还乡了……” 孔俊彪泪涌而出:“您更福大命大,那么重的伤,竟还活着啊!” 原来,当年红军离开后,卢林根被贵州一个农户救了,伤好后,卢林根沿途乞讨了两年才回到了宁化老家,但腿上落下了残疾。后来,卢林根在地方粮站工作,但受了冤屈,妻子去世,房屋没了,就带着子女们去了连屋村居住,在此务农为生。 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卢林根从未对人提起他曾经参加红军的事情,这些年过得十分艰苦。 孔俊彪在听说了卢林根这些年的遭遇后,很是自责和心疼,接着就指了指卢林根的腿伤,对现场的干部说:“这是长征路上被敌机炸伤的,我可以作证,他是真正的红军,他在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冲锋陷阵,轻伤不下火线,是有功之臣。” 紧接着,孔俊彪就将自己和随行人员身上携带的300元现金都塞给了卢林根,让他改善生活。 在孔俊彪的强烈要求下,宁化县委迅速启动了相关程序,给卢林根办理了失散红军待遇,这样,卢林根每个月都有固定的生活补助、医疗费用和节日慰问。 孔俊彪离开宁化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卢林根写信,了解卢林根的生活状况,还协调解决了卢林根的住房问题,确保卢林根不会有什么困难。 甚至,孔俊彪还让县委将卢林根的英雄写入地方史志,并安排了媒体进行采访,后来还多次回家乡看望卢林根,两人经常一起散步,共忆峥嵘岁月。
1972年6月,福州军区司令韩先楚上将叫来秘书,嘱咐:“你去汤井巷招待所,宣布一
【3评论】【44点赞】
乘风破浪
那时代的革命者真正的只为理想不为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