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短剧女演员确诊胃癌之王#,警惕胃癌逐渐年轻化】#女孩忽视胃痛直到呕血确诊胃癌之王# 今年24岁的小雯(化名),大学毕业后顺利签约一家影视公司,成为一名短剧演员。
短剧行业制作节奏很紧凑,为了赶进度,剧组经常连轴转,白天拍外景,晚上赶内景,忙起来连吃饭都顾不上,小雯只能靠一杯接一杯的咖啡提神“续命”。
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小雯时常感到胃部隐隐作痛,还会反酸烧心,但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她,以为只是劳累带来的“小毛病”,自己买点药应付就过去了。
直到她开始频繁出现黑便,并在片场拍戏时几次呕血,才被同事紧急送往杭州市中医院急诊。情况紧急,医生立即为小雯安排了急诊胃镜检查,发现她整个胃窦被一巨大的溃疡占据,黏膜组织变得僵硬、缺乏弹性,好似“皮革”一般。而随后的活检结果,更是给了这个年轻姑娘沉重一击——胃印戒细胞癌。
小雯所患的印戒细胞癌是胃癌中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类型,占胃癌恶性肿瘤的10%左右。
警惕!胃癌逐渐年轻化
数据显示,我国胃癌发病率在15-39岁人群中增长了80%,其中女性患者占比达57%。胃癌的年轻化的背后是当代年轻人生活方式剧变与多种致病因素叠加,主要推手可归结为以下四点:
饮食结构崩塌
年轻人的胃正被高盐、高油、辛辣和加工食品持续“攻击”。烧烤、腌制食品等富含苯并芘、亚硝酸盐,可在体内可转化为一类致癌物亚硝胺,是导致胃癌的明确化学因素。同时,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胃黏膜屏障的广泛性损伤、糜烂甚至脱落,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生物钟紊乱
长期熬夜会导致全身免疫功能紊乱,尤其是免疫监视功能下降,这意味着即便身体出现了极个别的“坏”细胞,也无法被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和清除。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通过其产生的毒素和引发的炎症反应,能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反复损伤、凋亡和修复,这个过程可能引发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这两种病变被称为“癌前病变”。
筛查意识薄弱
很多年轻人认为“胃癌是老年病”,对出现的胃痛、腹胀等症状,习惯性地归咎于“老胃病”或“消化不良”,自行购买胃药应付。90%以上的确诊晚期胃癌的年轻患者,在确诊前从未做过胃镜筛查。
胃癌的危险信号
胃癌早期症状隐蔽且不典型,容易被人忽视,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需要警惕的症状:
上腹部不适:饱胀不适或隐痛,初期轻微,逐渐加重
消化不良:反复嗳气、反酸、食欲减退
体重下降:不明原因体重减轻、消瘦
出血表现:黑便、呕血(咖啡色或鲜红色)
吞咽困难:肿瘤位于胃上部时可能出现
贫血相关症状:疲劳、乏力、面色苍白
如果症状持续2周以上不见好转,尤其是伴有报警症状(消瘦、贫血、黑便等),应立即进行胃镜检查。
守住胃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早诊断早筛查
普通人群:建议40岁开始,进行胃肠镜筛查。
高危人群:直系亲属有胃癌史者,建议从30岁开始,每1-2年筛查一次。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癌前疾病者,需定期(每1-2年)复查监测。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来自胃癌高发地区者,建议40岁起加强筛查(每2-3年)。
极高危人群:不明原因的消瘦、贫血、黑便(柏油样便)或呕血,以及食欲骤减、吞咽困难等持续不缓解的胃部症状,一定要立即就医。#李雪琴胃里切了8个息肉# (杭州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