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提起庞会这个人,我是真瞧不上。为父报仇天经地义,这谁都理解——但你得用光明正大的方式,让人心服口服。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挥师北伐,在樊城狠揍曹仁,打得曹仁毫无还手之力。当时曹操焦头烂额,汉中要对付刘备,曹仁也要去救,要选个大将去打关羽,庞德站出来接了这活儿。他一回家,就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庞德连夜找木匠,给自己量身订做了一口棺材。 庞德把妻子、儿子叫过来,凝重地说:我这次去死战关羽,九死一生,如果我杀不了关羽,肯定就会被他所杀;就算他没杀我,我没立下功劳,也没脸回来,不如自我了断。所以先准备好这口棺材,表明我不会空手而归的决心。接着他又嘱咐自己的部下:如果我被关羽杀了,你们就把我的尸首放在这棺材里带回来。 庞德这么做不是为了博眼球,因为他的处境有点尴尬——他哥哥庞柔和以前的主公马超,都在刘备那边做事。他如今却替曹操打先锋,曹操和主帅于禁心里难免有些嘀咕。庞德抬棺出战,说白了就是交“投名状”,告诉曹操:我庞德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 第二件事,庞德跟妻儿交代后事。 庞德其实知道关羽厉害,不管正史还是演义,关羽在三国时期都是一流猛将。庞德也明白,此战把握不大,他对妻子说:如果我没有杀了关羽,你要好好把儿子带大。他还特别说:“我这儿子长相不凡,长大后一定会替我报仇。”说完这些,庞德就抬着那口棺材出发了,妻子和孩子哭着给他送行。 庞德此次出战,正如他自己预料的那样,被关羽吊打。 关羽利用天气,水淹七军,打得曹魏大败,活捉了于禁、庞德。 于禁怂了,下跪投降;庞德宁死不屈,关羽觉得他是条硬汉,一再招降。 庞德就是不服,没办法,关羽斩了庞德。 要说庞德被关羽抓住那段事儿,其实挺有说头的。当时关羽是真没打算杀他——为什么?因为庞德有个堂兄弟叫庞柔,早就在刘备手下做官了,看在这层关系上,关羽也愿意给他一个机会劝他投降。 庞德,也不是第一次换主公了。他开始跟马腾干,后来随马超投张鲁,马超奔刘备的时候他没跟着,留在张鲁那儿。结果曹操又把张鲁打败了,庞德这才归了曹操。你说他跟曹操感情有多深?其实也谈不上。 可庞德偏偏铁了心不肯降,不但不领情,还把刘备一顿骂。关羽能怎么办?机会也给过了,只能按规矩办事了。说实在的,这已经算很讲道义了——沙场上刀剑无眼,本来可以直接了结,却还给他一条生路选,是他自己非要走到底。 你说庞德是忠烈也好、固执也罢,终究是他自己的选择。而关羽在这事上,已经做得足够仁义了。 关羽杀了庞德之后,是怎么处理后事的?陈寿没有写关羽厚葬了庞德,但他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曹丕当上皇帝后,派人到庞德的墓前追封谥号,说他“赴难成名,声满当时,义高于古,朕十分怜惜,谥为壮侯”。 从曹丕派人去庞德墓前致祭来看,庞德确实是被妥善安葬了的,而且墓地有明确位置。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庞德的儿子——庞会。庞会后来随军攻灭蜀汉,之后他找到了关羽的后人,并将他们全部杀害。对于这件事,后世议论非常多。 说实话,很多人看不起庞会这种做法。想为父亲报仇可以理解,如果庞会能在战场上正面击败甚至擒杀关羽,那绝对是一条好汉;如果关羽的后人还在带兵打仗,庞会在战场上与他们交锋并取胜,那也算得上为父报仇;哪怕是要和关家后人一对一决斗,都算得上光明磊落。 但当时,关羽的后人已经随着刘禅投降,成为了手无寸铁的降将。庞会却带兵屠杀这些已经没有反抗能力的人,这就显得非常卑鄙了。 同样是在三国时代,东吴的凌统与甘宁有杀父之仇,但凌统选择在孙权面前拔剑与甘宁正面对决,孙权也没有怪罪他。这是因为凌统的复仇是公开的、坦荡的,符合那个时代对于“孝义”的理解。 报仇也要报得光明正大,要让所有人看清楚是谁报的仇、为什么报仇,也要让仇人死得明白。这样的复仇,才称得上是大丈夫的行径。 而庞会呢?他不敢正面挑战,却对手无寸铁的人下手,这跟那些不敢对抗强者、只会欺负弱小的懦夫行为有什么区别? 庞德一生换过四个主公,但最终为曹魏尽忠而死;他临阵不惧,甚至一箭射中关羽额头;被擒后宁死不降,大骂求死——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他都算得上是个英雄。 而庞会,受曹魏厚恩,承父亲英名,却既不能扫除敌寇,也不能光大家声,反而用卑劣的手段报复已经投降的人。这种行为,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应该被唾弃。 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关羽杀了庞德,是在两军交战的公开对决中发生的。关羽俘虏庞德后也曾劝降,是庞德自己选择不降、选择赴死。这跟屠杀投降之人,完全是两回事。 如果庞会是在战场上击败关家后人,那没人会说什么,那叫快意恩仇。但对已经放下武器、毫无威胁的人举起屠刀?这只能叫输不起,叫令人不齿。 不论在哪个时代,杀降行为都不会有好名声,尤其是这种输不起的报复。庞德是个忠臣,也是个英雄;而庞会,却只是一个躲在阴影里、对手无寸铁者下手的懦夫。
254年,姜维北伐,年过60的蜀将张嶷遭遇魏国大将徐质。张嶷奋勇厮杀,仍寡不敌众
【43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