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他趁没人就想摸一下文物,工作人连忙阻

孙玉俊说 2025-08-26 20:47:54

1976年,一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他趁没人就想摸一下文物,工作人连忙阻拦,老人却红着眼眶说:“当年是我背着它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在历史的尘埃中,总有一些物件承载着不为人知的秘密。那台陈旧的手摇发电机,静静躺在展柜里,似乎隐藏着一段跨越万水千山的传奇。1976年,一位普通老人走近它时,手指微微颤动,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羁绊?一切从长征的起点说起。 谢宝金早年生活艰辛,从小就从事重体力劳动。七岁起,他开始帮地主放牛,十二岁种田,十八岁做肩担生意维持生计。成年后进入铁山垅钨矿工作,身高一米八九,力气过人,能扛起上百公斤重物。 1932年,时任中华钨矿公司总经理毛泽民听说他的力气,亲自找到他询问是否愿意参加红军。谢宝金爽快答应,加入队伍后被分配到中革军委情报部,负责一台手摇发电机。这台设备重六十八公斤,是军委指挥部联系各部队的唯一电源,关系到整个作战体系的运转。领导强调其重要性,谢宝金保证会全力守护。 1934年十月,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开始长征。军委为保护发电机和发报机,组建一支一百二十八人的加强连。谢宝金作为核心成员,一路负责运输。 长征途中条件极端恶劣,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头顶飞机轰炸。过湘江时,战斗激烈,加强连损失惨重,只剩二十多人。发电机始终完好无损,继续为指挥部供电。进入草地后,沼泽遍布,队伍减员严重,到最后只剩谢宝金和两名战友。 他们用树枝和竹子制成简易筏子,将发电机固定在上,轮流在前拖拉,一步步穿越泥泞区域。过雪山时,道路狭窄陡峭,无法多人抬运,谢宝金一人扛起机器,凭借顽强意志翻越高峰。整个过程,发电机未受损伤,确保了红军通讯畅通。 抵达陕北延安后,谢宝金参加庆祝大会,获得“长征模范”称号,毛主席亲自点名表扬他的贡献。此后,他在延安生活合作社任职,负责改善群众生活和支援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他调到北京,管理收缴的反动派财物。 1952年,因患肺结核且自感文化水平有限,无法适应工作,他主动申请转业,返回于都老家。组织安排他到岭背镇供销社收购部当收购员。 这份工作琐碎繁重,他每天站十多个小时,处理物资收购、整理和加工,从不计较脏累。即使年近花甲,仍跑几里路到江边搬货。收购时注重公平,不论生意大小,都热心对待,哪怕一分钱的交易也仔细过秤结算。他视公家利益高于一切,从不搞特殊。 谢宝金在供销社工作到七十六岁退休,一生保持勤俭节约习惯。家中条件简陋,他从不向组织开口要援助。即使亲戚求情拿公家物品,他也坚决拒绝。弟弟家卖猪时,因重量差半斤被定为二等,他不徇私情,乡亲们私下称他“谢半斤”。 孙子想参军走后门,他严厉批评,强调通过正常渠道出力。老伴患眼疾,他拒绝用公费医疗开药,认为不能搞特殊。生活中,他把部队优良作风带回乡村,节假日主动留守岗位,从不因老红军身份谋私利。他的原则性强,任何人在他面前都无法走后门,这让他在当地赢得尊重。 1976年,谢宝金肺结核加重,北京老战友安排他前来治疗。治疗后,他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在展厅看到那台手摇发电机,他上前想触摸,被工作人员制止。他解释这是他从于都背到延安的设备,走完长征全程。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向他敬礼。 此事传开,博物馆加强了对发电机的介绍,添加相关故事说明。谢宝金的故事由此广为人知,激发更多人学习长征精神。他返回于都,继续过简单生活,从不炫耀过去贡献。 1984年,他在老家去世,享年八十六岁。他的事迹成为当地红色文化的组成部分,教育后辈。

0 阅读:67

猜你喜欢

孙玉俊说

孙玉俊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