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兴四将:张俊贪财、刘光世怯战,韩世忠贪色,完美的岳飞独难善终 南宋初年,金兵南下,山河破碎,在一片混乱中涌现出四位军事统帅,史称“中兴四将”: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和岳飞。这四个人物画像,放在一起看,堪称一幅绝妙的人性对比图。 张俊贪财,刘光世也贪财,韩世忠贪色,而岳飞,则近乎一个完美的军人形象。可历史偏偏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前三者皆得善终,享尽荣华,而唯独这位完美的岳飞,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死风波亭。这背后的道理,令人深思。 张俊,可能是最能赚钱的将军之一。他贪到了什么地步?他不仅克扣军饷,还利用职权大肆兼并土地。据说他家里每年收上来的租米多达六十万斛,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当时一个中等州府全年的财政收入! 他家的银子多到懒得记帐,干脆铸成一千两一个的大银球,名叫“没奈何”,意思是小偷来了也搬不动,拿它“没奈何”。他晚年更是大兴土木,修建的豪宅园林极尽奢华。这样一个巨贪,宋高宗赵构却对他信任有加。为什么?因为张俊的贪婪,在皇帝眼里是“可控”的。一个只爱钱、只想享受富贵的人,对皇帝的宝座是没有威胁的。皇帝正好可以用金钱和富贵把他牢牢拴住,让他成为一只听话的鹰犬。后来,正是这个张俊,迎合秦桧,主动交出兵权,并参与构陷岳飞,成为了杀害岳飞的帮凶之一。他用同僚的鲜血,换来了自己一生的安逸。 刘光世,人称“长腿将军”,因为他打仗不行,逃跑第一。他最大的特点就是“避事”,畏敌如虎,但捞钱揽权却毫不手软。他的军队纪律涣散,战斗力差,但他却能把军队经营成自己的私人财产,以此作为和朝廷讨价还价的资本。朝廷对他又恨又离不开,因为他手上有兵。 宋高宗对他的态度是“姑息纵容”,只要他还能勉强顶在前线,不彻底投降,朝廷就对他贪墨、畏战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刘光世的“无能”和“贪财”,反而让皇帝觉得他容易掌控,没有野心,所以最后也能功成身退,安然去世。 韩世忠,是四将中战功仅次于岳飞的猛将。他出身行伍,脾气火爆,好酒贪杯,尤其喜欢美人。在战场上他是一员悍将,下了战场则是个性情中人。他和岳飞一样,是坚决的主战派,也曾为岳飞的冤案当面质问过秦桧。但他比岳飞多了一份“江湖气”和“圆滑”。 在岳飞被害后,他心灰意冷,但他选择的不是死磕,而是急流勇退。他洞察到了皇帝一心求和、不容异己的心思,于是主动交出兵权,闭门谢客,整天骑头小毛驴,纵情于山水酒色之间,绝口不谈军事国政,以此向皇帝表明自己毫无政治野心,只是一个想安享晚年的老卒。 他的“贪色”和“嗜酒”,此时反而成了他最好的保护色,让皇帝觉得他只是一个追求享乐的武夫,从而放过了他。 岳飞,几乎是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他位高权重,却家无余财。他曾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他本人就是这句话的化身。朝廷的赏赐他都分给将士,自己和家人却过着清贫的生活。 南宋诸将大多妻妾成群,唯独岳飞,与原配夫人相守一生,从无绯闻。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的岳家军是历史上罕见的真正能做到秋毫无犯的军队,因此深受百姓爱戴,战斗力也极强。 岳飞一生的最高理想就是“迎回二圣”,收复中原。这个理想深入骨髓,成为他毕生的信念。然而,正是他的这些“完美”品质,要了他的命。 首先,在猜忌心极重的宋高宗赵构看来,岳飞是极其危险的。一个不爱钱、不好色、道德毫无瑕疵的军人,他追求的是什么?他深得士卒拥戴,百姓歌颂,他想要的是什么?赵构不由得会想到:他会不会想要我的江山?岳飞的道德光环,反而成了皇帝眼中最大的野心。 其次,他的政治口号“直捣黄龙,迎回二圣”,更是触犯了赵构最大的忌讳。“二圣”指的是被金兵掳走的宋徽宗和宋钦宗。如果真把这两人迎回来了,他赵构这个皇帝还怎么当?岳飞一心只想收复失地,尽忠报国,却完全忽略了现任皇帝内心最深的恐惧和私心。他的“忠”,是忠于一个国家概念,是忠于民族大义,但却不是赵构所需要的那个“忠于我个人”的忠。 岳飞性格刚直,不懂变通。在求和派(主和派)占上风的背景下,他坚决主战,毫不妥协,成为了宰相秦桧推行求和政策的最大障碍。他既不像张俊那样同流合污,也不像韩世忠那样懂得适时退让。 岳飞像一座挺拔的山峰,坚定不移,但也正因为毫不弯曲,最终在巨大的风暴中被摧折。 所以说,岳飞之死,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必然的悲剧。他的完美,在那个扭曲的时代里,成了一种原罪。他的光芒,照出了皇帝和朝中奸佞的阴暗与猥琐,让他们感到刺眼和恐惧。 在一个需要“自污”以保命的文化里,一个洁白无瑕的人是无法生存的。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因为他们人性中的“瑕疵”,反而让统治者感到安心和可控,从而得以保全。 而岳飞,用他的生命印证了一个残酷的逻辑:在某些环境下,高尚,可能是取死之道;完美,反而难容于世。
南宋中兴四将:张俊贪财、刘光世怯战,韩世忠贪色,完美的岳飞独难善终 南宋初年,金
不看风景的万科
2025-08-26 18:30:02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