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大阅兵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给西方那些人再强化一下认知,告诉他们你们赢不了! 其实现在西方的精英层面已经有了这个共识了,那就是在东亚这边,谁都不可能战胜中国!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即将再次迎来万众瞩目的一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已进入最后筹备阶段。 与其说这是一场纪念仪式,不如说是一次有力的国际宣告:中国,已经不是那个任人拿捏的角色了。 这次阅兵不只是走个过场,而是一次全方位、体系化的军力展示。45个方(梯)队,70分钟的高密度编排,几乎囊括了中国现役主战装备中最先进的部分。 高超音速导弹、无人系统、反制装备……这些不是模型,不是概念,是实打实的现役战斗力。 所有受阅装备,清一色国产,百分百自主研发。这种底气,已经不是靠喊口号能撑起来的。 实际上,这场阅兵就是在提醒西方精英,尤其是那些还梦想着在东亚地区“压制中国”的人:醒醒吧,现在的游戏规则已经换了人写。 根据欧洲中国事务智库联盟(ETNC)近期一份报告显示,欧洲不少政策制定者已经清醒认识到,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早已不是“潜在威胁”,而是系统性存在。 虽然他们嘴上还会说“竞争”,但在实际操作中,特别是经济和安全政策上,早已转向务实,甚至带有些许克制。 从军事角度来看,日本智库也开始放低姿态。相关报告承认,解放军水下战力已经能够对第一岛链实现全天候压制,美日的反潜系统几乎没有太多回旋余地。 更别说那套A2/AD(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外加东风系列导弹织起的火力网,已经让美军在第一岛链外都感到“呼吸困难”。 阅兵式展示的战略意图,其实就是一套“反问题逻辑”:不是你怎么进来,而是你能不能活着出去。 山东舰、福建舰早已不是模型摆设,而是真正参与过实战对抗演训的重型平台。 过去10个月,它们在西太平洋连续巡航、编队演练,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未来可能到来的高强度对抗做足准备。 而这背后的信号,西方其实早就接收到了。美国军方内部正在认真评估所谓“太平洋撤退计划”,不再纠结于“前沿阵地”,而是考虑“以空间换时间”。 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一个曾经自诩全球唯一超级强国,现在却考虑“主动放弃”西太平洋的部分前线? 日本的反应也说明问题。他们联合美国、英国等国,在菲律宾海搞了场大规模军演,试图用“多国战队”的方式来构建一个“抗中框架”。 但日本心里也清楚,这种“多边联盟”的稳定性远不如想象。哪怕是部署了MQ-9B、TB-2等先进无人机,也不过是在做心理安慰。 更让人玩味的是,美国的传统盟友开始“心态滑坡”。澳大利亚、韩国等国一边嘴上说“合作”,一边却在对华政策上越走越稳。 东盟国家更是直白:不选边,不结盟,只求和平稳定。这种态度变化,与其说是外交技巧,不如说是现实考量。 说到底,西方精英层的认知转变,其根本原因是他们终于看清楚了中国的军事实力增长速度。 双航母编队已能远洋作战,海空联动、火力投送、体系毁伤等能力,早已不是PPT上的内容,而是经过实战演练验证的现实战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军事思路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传统的“舰队对舰队”,而是彻底走向“体系打体系”。 敌人打他的,我们打我们的,谁先瘫痪谁出局。简单说,就是把战争变成一场比谁先摧毁对方体系的竞速游戏。 与此同时,欧洲的政策制定者正在重新评估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欧洲市场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 而中国对于先进制造、绿色能源、数字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也让欧洲难以割舍。对他们来说,跟中国合作是现实选择,而不是道德选项。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开始对美国的战略可靠性产生质疑。 不是不信任美国,而是明白了一个事实:美国不可能永远当“老大哥”,更不可能在每一次冲突中都“义无反顾”地撑到底。战略自主,成了欧洲的新关键词。 总的来看,93大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宣示。中国不是要展示“肌肉”。 而是要明确告诉世界:我们有能力守住自己的利益,也有手段维护地区和平。
九三阅兵马上到了,我看很多人还在纠结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到底来不来。我觉得根本没必要
【15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