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瓦德普尔从访问日本的第一天开始骂中国,一直骂到结束对印度尼西亚的第四天,

烟雨评社 2025-08-26 17:17:15

德国外长瓦德普尔从访问日本的第一天开始骂中国,一直骂到结束对印度尼西亚的第四天,连续四天骂了中国! 德国外交部长于2025年8月对日本和印度尼西亚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访问,行程中他持续对中国发表批评言论,引发外界高度关注。他在多个场合就南海和台湾问题发声,国际社会普遍对此议论纷纷。此次亚洲之行,揭示出德国外交政策的内在矛盾。 这位德国外交部长多次声称,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姿态日益强硬,威胁亚洲安全,并破坏了“以规则为基础的世界秩序”。 他还指责中国在台湾海峡和东海采取行动,暗示中方试图武力改变现有边界。然而,这些指控迅速遭到反驳。印度尼西亚外长公开强调,东盟国家有能力自主维护地区稳定,间接驳斥了德方的观点。 有评论指出,德方存在双重标准。他在强调中国军事活动时,却对美国2023年在南海进行的数十次“航行自由”行动只字不提。关于“规则”的定义,这本身就引发了争议。 中国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而美国至今未批准。中方依据公约合法条款,驳回了南海仲裁案裁决。德国自身在2022年单方面冻结中欧投资协定,并在2024年对俄罗斯制裁中突破国际能源宪章框架。 德国的这些行动与他维护国际规则的立场形成反差。南海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外国军机侦察频次同比下降11%。中国海警执法透明度达到87分,这些数据挑战了关于航运安全面临威胁的说法。 真正对航道安全构成威胁的,是美国海军每年数十次的抵近侦察和英国“伊丽莎白”号航母的挑衅性穿越。在亚洲之行中,德国外交部长倡导德国企业减少对华依赖,并担忧中国商品扩张会威胁德日经济。 他积极推动建立“德日安全经济同盟”,并试图组建一个更广泛的“八国反华小圈子”。这种政治姿态与德国对中国的深厚经济依赖形成鲜明对比。 2024年德中双边贸易额巨大,德国大众汽车等主要企业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可观的利润份额。与“减少依赖”的呼吁相悖的是,宝马等德国大公司宣布了在华巨额新增投资。 德国工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在稀土等关键原材料上高度依赖中国,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的电池工厂也已投入运营。德国工业联合会明确警告政府,与中国脱钩无异于“自杀”。 这种言行不一的现象,揭示了德国政策内部的显著矛盾。德国外交部长的“反华”言论,因其与美国印太战略报告的高度相似,并未在亚洲地区获得广泛认同。 印度尼西亚已与中国解决了具体的南海争议,因此对他的言论表现出冷淡态度。这反映出地区国家普遍不愿被卷入外部地缘政治对抗。甚至德国媒体也质疑柏林对遥远亚洲事务发表评论的实际意义。 《明镜》周刊评论:“外长先生似乎忘了,从柏林到南海的距离,比从北京到柏林还远9000公里。”有印尼学者幽默地建议,德国在对万里之外的海域指手画脚之前,应先解决本国230%的能源涨价问题。 中国采取了策略性、多层次的应对措施。在外交层面,中方起初不点名批评她“挑动矛盾”,为外交留有余地。随后,外交部升级为直接驳斥,并援引德国统一历史来强调尊重主权完整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中国在军事上展现了力量。2025年8月17日,7艘万吨滚装船从渤海南下福建,21架战机绕台巡航。解放军选择在她抵达日本当天展示战力,时间点精准。 《南华早报》称:“这是告诉某些人,中国红线不是辩论题,而是填空题。”此次事件的影响远超口头论战。 德国外交部长的此次亚洲之行,最终损害了德国的国际信誉。此次事件在国内引发批评,德国网民嘲讽其试图通过表演来掩盖国内GDP0.5%的增速缓慢问题。 基民盟内部“价值观派”与“务实派”的分裂加剧。印度尼西亚的冷淡回应表明,地区国家厌恶成为外部势力的工具。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加速,经济纽带更趋紧密。 短期内,中国需要警惕德国在台湾海峡问题上的潜在冒险举动。从长远看,欧洲面临的经济困境可能会迫使其调整对华政策。德国总理默茨10月率经济代表团访华的计划便是一个信号。 德国这种追随盟友立场的做法,在缺乏独立支撑的情况下,恐使其外交努力显得孤立无力,并削弱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当特朗普忙着和普京密谈,她的这些言行更显得难以获得实际共鸣。 信源:社评:德国外长应收回涉华不当言论 2025-08-19 23:36·环球网

0 阅读:3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