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已经陷入群体性迷失!”清华大学教授说,目前举国上下都在讲发展,而这些都是物质发展。现在我们陷入了一个群体迷失,忘了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就是人自身的发展。半人太多,连人都不会做,那这个社会永远没有幸福指数可言。 这句话乍一听很刺耳,但仔细想想,却又带着一种扎心的真实感,每天都在谈发展,谈GDP,谈基础设施建设,谈大项目,谈产业升级,几乎所有的语境都离不开“物质”这两个字。 楼要盖得更高,车要跑得更快,产值要翻一番,效率要再提升,表面上看,这是国家的进步,社会的繁荣,但我们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人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机器里,到底成了什么? 看看身边,多少人把生活过成了一个单一目标:赚钱,赚钱不是不对,生存的压力摆在那里,可问题在于,如果一个社会集体把所有的价值都压在了物质指标上,那么“人”很容易被工具化。 孩子从小就被逼着去上各种补习班,不是因为他们真喜欢数学、音乐、绘画,而是因为父母担心“以后没有竞争力”。 成年人拼命加班,哪怕身体透支,也要咬牙撑着,因为一旦掉队,就会被社会抛弃,老人退休了,也没办法真正安享晚年,他们要操心子女买房,要帮忙带孙子,要节省每一分钱。 看似是为了“更好生活”,但这一切的核心,其实是被裹挟在一种集体性的焦虑和迷失里。 清华教授说“半人太多,连人都不会做”,这句话听着残酷,但细想非常准确,所谓“半人”,就是只活在一种单一维度里,忽略了人的完整性。 一个真正完整的人,不只是会赚钱,不只是会生存,更重要的是能思考,能感受,能创造,能在物质之外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可现在,精神世界被大规模压缩,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被挤满了任务和指标,比如说,越来越多人不会独处,一旦安静下来就焦虑。 必须要刷手机、看短视频,仿佛脑子停下来就是浪费时间,再比如,文化娱乐也高度同质化,影视剧拼流量、音乐拼榜单,连阅读都变成了“碎片化知识点”,不是为了享受阅读本身,而是为了“学点干货”。 久而久之,人变得越来越空心,看似生活丰富,实则内在贫瘠。 如果一个社会里大多数人都是“半人”,那么幸福指数自然无从谈起,幸福不是GDP的附属品,它更多来自个体的内心满足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无疑是奇迹,但奇迹之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问题的根源不是发展本身,而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忽略了人作为目的,而非手段的事实。 社会最根本的进步,不是高楼盖了多少层,而是人有没有真正成长为更完整、更独立、更幸福的个体,如果“人”的问题没有解决,再多的物质繁荣也只是空壳。 人一旦被彻底工具化,结果会多么荒诞,日本在泡沫经济破裂后的“失落的二十年”里,出现了一个很冷门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隐居族”,彻底退出社会。 他们住在家里,不工作,不社交,甚至几年不出门,外界以为他们是懒惰,但很多学者后来发现,这些年轻人并不是不想生活,而是厌倦了那种完全功利化的社会关系。 每一次交流都要算计,每一个努力都要看结果,他们觉得活得太累,于是干脆退出,这就是“半人”状态的另一种极端反应:有些人选择拼命成为机器,有些人则干脆放弃做人。 当下社会最需要的,是对“人”本身的重新理解,教育不只是培养工具人,而是要培养有独立人格和幸福感的个体,工作不只是榨取劳动力,而是应该给予人尊严和成长的空间。 社会评价不只是财富和地位,而是要承认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从“半人”变回完整的人。 信源:财经杂志——2022-07-30——《清华大学教授彭林:现在所有的发展都是物质发展》
高中同学都以为我考了北大
【10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