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反复升级轰六轰炸机群?因为说白了,压根就是歪打正着,本来是技术不够,结果变成了抄近道超车。 上世纪50年代末,那时候中国为了跟上世界脚步,索性照搬苏联的Tu-16,人家给了点零件和设计,头两年靠着外援把第一架凑出来。可没过几年苏联撤走了专家和零件,中国团队只能自己摸索。 那时候中国航空工业真没啥底子,连个像样的发动机都造不出来。苏联Tu-16用的是涡喷-8发动机,咱只能照着仿,可仿制过程全是坑。 早期仿出来的涡喷-8毛病特别多,油耗大不说,推力还小,用不了多久就得返修。最早的时候,平均300小时就得拆开修,跟苏联原装的差远了。一直到1983年之后的第三批发动机,才算勉强达标,能用到800小时。 没了专家指导,咱的团队只能土法上马。拿着苏联留下的图纸和零散零件,拆了装、装了拆,一点点逆向研究。那时候也没什么先进设备,测数据全靠最原始的办法——比如想弄明白飞机飞起来稳不稳,就一遍遍往风洞里送模型,记下来一堆数据再慢慢调,光这个步骤就耗了不少时间。 琢磨着琢磨着,团队发现Tu-16这老平台其实没那么“老”,还有不少改进的空间。于是就开始一步步给轰六升级,先从最头疼的发动机下手。之前那涡喷-8实在不顶用,后来就从俄罗斯引进了D-30KP-2涡扇发动机。 这新发动机可比老的强多了,推力更大,还省油,用得也久。换了之后效果立竿见影,轰六K的最大航程一下子从5800公里涨到9000公里以上,能飞的距离远了一大截;作战半径也从1800公里提到3000公里,覆盖范围直接翻了近一倍。 解决完发动机,接着就改航电系统。早期的轰六航电太落后了,只能扔普通炸弹,稍微复杂点的任务都干不了。咱的团队就自己研发新的航电设备,像雷达、导航系统、控制武器的火控系统,全给换了新的。 就说轰六K吧,机头改成了全封闭的流线型罩子,里面装了新的火控雷达和搜索雷达;机头下面还加了个光电吊舱,不管白天黑夜,都能精准找着目标,还能给卫星制导或者激光制导的炸弹指方向。驾驶舱也换成“玻璃化”的了,以前一堆仪表盘,现在全变成6个数字化的彩色大显示屏,飞行员看数据方便多了,负担也轻了。 再往后就是提升载弹量,早期的轰六最多只能带9吨左右的普通炸弹,能干的活儿特别有限。咱就研发各种新弹药,像长剑-10巡航导弹、KD-88空地导弹这些。轰六K的机翼下还加了6个外挂点,一次能挂6枚这种导弹,最大载弹量直接涨到12吨。这些导弹飞得远、打得准,还不容易被敌人拦下来,这下轰六才算真正有了远程战略打击的本事。 技术一直在进步,轰六的升级也没停过。比如后来的轰六N,就是在轰六K的基础上,加了空中受油的装置。要是跟运油-20那种大型加油机配合着用,轰六N的航程能到16000公里以上,差不多能绕着地球飞半圈了,这就有了全球打击的能力。 当然升级路上也没少遇难题。比如机身结构不够结实,就得一点点加固;隐身性能差,就给机身涂隐身涂料;电子对抗能力弱,就加装电子干扰设备。但咱的团队没被这些问题难住,硬是凭着一股韧劲,一个个都解决了。 说起来,一开始反复升级轰六,其实是因为技术不够,没办法从零造新的战略轰炸机,只能在老平台上修修补补。可谁能想到,这看似“凑活”的路子,反而走对了——相当于抄了条近道,直接实现了超车。 现在的轰六,早不是当初那个仿制品了,成了有战略威慑力的大家伙。它不但是空军的主力轰炸机,还是咱国家“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里的重要部分。 轰六这几十年的升级史,其实就是中国军工在夹缝里求生存、在困境里找突破的缩影。它明明白白告诉咱:就算一开始技术起点低,只要肯钻研、敢创新、不放弃,照样能后来居上。以后咱中国航空工业肯定会越来越强,轰六估计还会接着升级,继续帮着守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为何反复升级轰六轰炸机群?因为说白了,压根就是歪打正着,本来是技术不够,结果变成
阿虾学长
2025-08-26 02:35:28
0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