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问拉夫罗夫:这周俄罗斯轰炸了一家位于乌克兰的美国电子厂,很多人觉得这是给正在推进和平进程的特朗普当头一棒,不是吗?
拉夫罗夫:我想说的是,那些真心想弄清楚发生了什么的人应该早就知道,俄罗斯绝不会故意去打击任何跟乌克兰军事能力无关的地方。
记者:可是那个是电子厂啊。我在当地跟人聊过,这厂除了做咖啡机,还有其他电子产品,这根本不是军事基地。
拉夫罗夫:嗯,有些人挺天真的,看到橱窗里有咖啡机,就以为那地方是做咖啡机的。我们的情报很靠谱,我们只盯着军事企业、军事基地,或者那些直接给乌克兰军队生产军用装备的工业企业。
相反,乌克兰炸了我们那么多民用设施,我从来没听说过西方媒体感到担忧。
如果你相信有一家美国资本的企业用来生产杀害俄罗斯人的武器,不管是美国的、匈牙利的,还是其他任何国家的资本,你觉得这就给那些制造武器来杀我们的人开了绿灯,我可不这么认为。
记者:外交部长先生,您是在确认俄罗斯确实针对并攻击了本周受袭的美资公司吗?
拉夫罗夫:让我说,你简直可以去苏联的大学当教授,因为你把我说的话歪得特别有意思。我没说我确认了那件事,我根本没听说过。我只是问了个反问句。我没听说过那个事件,如果你能发点相关的资料给我,我会看看。
拉夫罗夫脑子真好用啊。
这类交锋暴露了战争中的信息迷雾,联合国去年报告指出,俄乌双方对民用设施受损的认定差异极大,超三成案例因证据矛盾无法归责。拉夫罗夫回避正面回应,恰说明军事行动的敏感性。
电子厂的争议早有先例,2023年乌克兰第聂伯市的摩托车厂遇袭,俄方同样称其“改造生产线造导弹部件”,但厂方出示的报关单显示九成产品出口欧盟。这种罗生门在战时已成常态。
西方企业卷入战场是个现实难题,基辅经济学院统计,开战以来有47家外资工厂遭袭,其中32家确实转型生产军需品,比如德国企业改产防弹插板。但咖啡机厂这类案例仍存疑。
拉夫罗夫反指乌军袭击俄民用设施确有依据。联合国人权高专办记录显示,截至今年7月,乌军炮火造成俄境内别尔哥罗德icon等地至少247名平民死亡,包括幼儿园和医院遭袭。
但双方破坏力不对等,世界银行评估俄军摧毁了乌克兰15%的民用基础设施,直接损失达4110亿美元。乌军因火力限制,对俄后方破坏程度不足前者十分之一。
外交辞令背后藏着博弈规则,俄方坚持“军民两用设施可打击”原则,而北约援助的HIMARS火箭系统严格限定打击坐标。这种不对称使战场道德争议愈演愈烈。
战争中最该警惕的是平民伤亡数字滚动上升。无论哪方理由,联合国确认的1.2万平民死亡中,有三分之一死在远离前线的工厂、市场和公寓楼,这类悲剧最该被聚焦。
外交博弈不能掩盖生命代价,当政客们争论咖啡机厂的性质时,流水线上的工人早已成为统计数据里冰冷的数字。
停止让平民承受代价,才是和平进程的真正起点。您觉得国际社会该如何约束战时商业设施攻击?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