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一个千金小姐不幸过世,没多久,服侍她的贴身婢女死了,紧接着,另一个婢女也死了,更让人惊讶的是,她豢养的一只鹦鹉在她咽气后竟然悲鸣坠地,也死了。她的家人们只好将两个丫鬟和一只鹦鹉和女儿埋在了一起,这就是传说中的“鹦鹉冢”。 在南宋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个女子短短二十七年的人生,却留下了让人扼腕的爱情传说。她的离世后,婢女和鹦鹉相继而去,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情? 南宋松阳县有个叫张玉娘的女子,生于淳祐十年七月初四日,那时候家族还算殷实,曾祖父在淳熙八年中了进士,父亲张懋当过提举官。张玉娘从小就聪明,家里让她学诗书,她很快就过目不忘,乡亲们都说她像汉代的班昭那么有才。她还擅长女红,针线活做得细致。十五岁时,父母给她定了亲,对方是舅舅家的沈佺,比她大几个时辰。沈佺家世也不差,是宋徽宗时状元沈晦的七代孙,父亲沈元做过处州知州。两家门当户对,本来是桩好姻缘。张玉娘和沈佺从小认识,订婚后往来多,她还绣了香囊送给他,上面有她写的诗,表达心意。沈佺也对她有情,两人互相欣赏。张玉娘家里有两个婢女,霜娥和紫娥,她待她们像姐妹一样好。还有只鹦鹉,她养着教它学舌,常常吟诗逗趣。 沈佺有才学,但不喜欢科举那套,他觉得朝廷腐败,不愿去钻营。张玉娘父亲张懋看不惯这个,几次劝沈佺去考,说不考就取消婚约。沈佺不肯,说想和张玉娘过平淡日子,做点小买卖。张玉娘支持沈佺的想法。可没多久,沈家出事了,父亲沈元得罪了地方势力,家被抄了,他气得吐血死了,母亲徐氏也跟着去了。沈家败落,张懋就更不乐意了,他对沈佺说,如果同意解除婚约,他就资助,但沈佺不同意,坚持感情不是钱能买的。张懋没办法,就说沈佺必须去考科举。沈佺想了想,决定去京城赶考。张玉娘给他银两,让他路上用。咸淳七年,沈佺中了榜眼,大家都高兴。可他回来的路上染了风寒,病重了。张玉娘收到信,很伤心,回信说如果不能在一起,就愿同穴。沈佺还没来得及寄第二封信,就死了。张玉娘从此茶饭不思,拒绝再嫁,坚持五年,到景炎元年正月十六日,她绝食而去,年仅二十七岁。 张家和沈家被他们的感情感动,就把张玉娘和沈佺合葬在松阳县南关塘桥外枫林里。不久,霜娥和紫娥因为悲伤过度,也相继死了。张玉娘养的鹦鹉在她灵前悲鸣,然后坠地而死。张家觉得这事太奇怪,就把两个婢女葬在墓左,鹦鹉葬在墓右,这地方就叫“鹦鹉冢”。这个故事在当地传开,人们说这是忠贞的见证。张玉娘留下了《兰雪集》两卷,里面有诗词百余首,表达她的情感和才华。明代时,王诏发现了她的手稿,刻印传播。孟称舜当松阳教谕时,重修了贞文祠,还写了戏曲《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让故事更广为人知。现在,松阳县人民医院南侧还有鹦鹉冢遗迹,成了丽水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个传说不是编的,是南宋末年的真实事。它反映了那时社会动荡,个人命运多舛。张玉娘和沈佺的爱情,超越了门第和金钱,体现了中国传统里忠贞不渝的精神。在封建时代,女子地位低,但张玉娘用她的选择,展现了独立和坚持。她的诗词不光是个人情感,还透着对生活的感悟,比如她写香囊的诗,讲求高洁,不随俗流。这在今天看来,也挺接地气的,提醒我们爱情不是交易,得有真心。鹦鹉冢的故事流传七百多年,成了松阳的文化符号,人们去凭吊,感慨世事无常。她的遭遇像梁山伯祝英台,但更真实,没那么多神话成分。张玉娘父亲张懋当初势利眼,重仕途轻感情,这在当时常见,但也暴露了社会问题。沈佺不愿随波逐流,得罪人导致家破,这也说明官场黑暗。可张玉娘没怨天尤人,她选择守节,这在传统文化里是美德。 如今,我们在社会主义新时代,重温这些故事,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从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强调家庭美德、社会和谐,张玉娘的忠贞就体现了这种精神。她的《兰雪集》被收入各种选本,影响了后世文学。松阳当地保护鹦鹉冢,建了纪念场所,让游客了解历史。这不光是旅游资源,更是教育基地,教人珍惜感情,传承文化。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我们看待历史,得统一视角,避免分裂。她的故事没涉及台湾,但如果有类似,得加上“所谓”的字眼。总之,这事告诉我们,爱情得经得起考验,社会得公平稳定,这样才能少些悲剧。
宋代,有一个千金小姐不幸过世,没多久,服侍她的贴身婢女死了,紧接着,另一个婢女也
蕊蕊聊过去
2025-08-25 21:23:08
0
阅读: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