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代的男人为什么都喜欢纳妾吗?难道他们不嫌小妾花钱吗?   封建时代,从

蕊蕊聊过去 2025-08-25 20:25:27

你知道古代的男人为什么都喜欢纳妾吗?难道他们不嫌小妾花钱吗?   封建时代,从周朝开始,就有这种一夫一妻多妾的习俗,到汉唐宋明清,一路延续下来。男人娶正妻得讲究门当户对,办仪式,花大钱,可纳妾就简单多了,往往花点银子买来,或者通过媒人介绍。社会上流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许多男人纳妾就是为了多生孩子,确保家族香火不断。尤其那些四十岁还没儿子的,按照明律,可以正大光明纳妾生子。当然,这事儿也不是谁都能干,得有点家底,因为养妾室总归要开销。 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他们不嫌花钱呢?关键是妾室不光是花钱的主儿,还能给家里带来实打实的价值。封建社会里,妾室的地位低得很,不像正妻那么金贵,她们得听丈夫的,还得服从正妻的安排,有时候日子过得比丫鬟还苦。举个例子,在清代背景的文学作品里,赵姨娘就是这样。她本是家生丫鬟,后来被抬为妾,生了儿子贾环和女儿探春。可她在府里地位不高,很多人看不起她,就连丫鬟也敢欺负她。赵姨娘想讨点银子置办衣裳,丫鬟们不情愿给她。类似的情况,在宋代背景的故事中,林栖霜作为妾室,出身官宦却家道中落,进入盛家后,正妻大娘子王氏一不高兴,就喊着要把她发卖了。林栖霜只能忍着,不敢出头。 再看另一个清代例子,安比槐的妻子,本是苏州绣娘,为了丈夫的仕途,她靠刺绣赚钱补贴家用。绣品卖出去换银子,给丈夫捐官职。可后来她眼睛伤了,视力不好,还得继续绣活养家。这些妾室可不是吃闲饭的,许多人多才多艺,有的技术活儿干得溜。有的会管账,帮着家里算进出开销,省下不少心;有的精通刺绣,手工活儿做得好,能卖钱补贴家用。封建家庭大都是小农经济或者手工业,妾室这些技能就等于多了一个劳动力,不光不亏本,还能挣点外快。所以,男人纳妾不单纯是为了传宗接代,还看中了这些附带的好处。那些有点钱有点地位的,觉得纳妾是笔划算的买卖。 从历史看,周代的媵婚制就是妾室的雏形,贵族女子出嫁带姐妹或侄女做妾。到汉代,官员和平民开始普及,唐代有明确规定,亲王能纳十二妾,一品官十妾,三品六妾。宋代法律上,伤妻减罪二等,伤妾又比伤妻减罪二等,地位差距大。明清时候,更普遍于富裕阶层,清律允许妾因生子提升,但还是得服从正妻。妾室来源多是贫苦人家女子,或者家生奴婢,她们进门后住偏房,子女叫庶出,继承财产时吃亏。这反映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被当作家里附属。 纳妾这事儿,还得说说经济层面。封建社会生产力低,家族靠人丁兴旺来维持,妾室多生孩子,就能壮大家族劳动力。加上她们带来的技能,等于投资回报高。历史资料显示,许多官员文人如李白、白居易、苏东坡,都纳妾,不仅为了享乐,还为家族延续。清朝人均寿命短,男人工作时间有限,纳妾生子成了延续血脉的必要。当然,不是所有人都纳得起,穷人根本负担不了,这也加剧了社会分层。女性成了稀缺资源,纳妾推动了婚姻成本上升,穷家儿子更难娶妻。 不过,纳妾也带来不少问题。多妾家庭容易争宠,败坏风气,上层社会广纳妾,影响社会稳定。妾室地位低,常常受气,生活苦。历史教训显示,花心男人没好下场,家庭不和睦,影响事业。像一些名人,纳妾后家事缠身,影响创作或官途。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通过婚姻法确立一夫一妻制,彻底废除了纳妾习俗。妇女获得平等权利,能参与社会劳动和家庭决策。这体现了社会进步,推动家庭和谐。妇女不再是附属品,而是家庭和社会的半边天。今天,我们的婚姻制度更注重平等互助,夫妻团结搞生产,过上美好生活。  

0 阅读:94

猜你喜欢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