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真正怕的是中国赢。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8月初在参议院听证会上一句话引发轩然大

飞绿说历史 2025-08-25 14:32:02

他们真正怕的是中国赢。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8月初在参议院听证会上一句话引发轩然大波:“我们不能容许中国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主导地位。”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美国高官在公开场合表达对中国崛起的焦虑。 只是这一次,话说得尤其赤裸。没有外交辞令的掩饰,也没有“合作共赢”的修辞包装,只有赤裸裸的恐惧和防范。说到底,他们真正怕的不是“技术外泄”,不是“国家安全”,而是——中国赢。 从5G到新能源,从人工智能到量子通信,中国这些年的技术突进速度之快、广度之广,已然让西方传统科技优势地位岌岌可危。 华为5G基站数量占全球六成,几乎重新定义了通信产业的全球版图;比亚迪、宁德时代在新能源赛道上攻城掠地,中国电动车出口量一年增长超100%。 正在冲击德国、日本这些老牌工业国的核心产业命脉;在AI和量子计算领域,中国专利数量已占全球三成以上,甚至在部分技术方向上实现超越。 这不是“低端制造”的胜利,而是规则制定权的转移。当中国不再只是“跟跑者”,而是开始制定标准、输出技术、主导供应链,原本由西方垄断的科技话语权正在松动。 这种结构性变化,比任何一项单项技术的突破都更具颠覆性。西方不安的根源正是这里:他们意识到,自己正在失去对未来的定义权。 正因如此,那些长期将中国视为“市场”而非竞争者的西方精英阶层,如今言语之间充满焦虑。但讽刺的是,一些中国本土的“精英”,却在这个关键节点选择了另一条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高净值人群将资产转移至海外,尤其是美国;子女留学、身份规划、房产配置,形成一个完整的“逃离方案”。 他们表面上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实质上却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用中国的发展赚取资本,再用资本购买“身份保险”。这种对冲式的生存选择,本质上是对中国未来缺乏信心的表现。 这并非新鲜事。历史上,清末重臣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将大量家产转移海外,最终在国家战败、政局动荡下暴露无遗,资产几乎尽失。他们以为自己能逃过风暴,结果却是最先被席卷其中。 今天的“新移民”,是否也在重蹈覆辙?美国对外籍资产的掌控能力远比外界想象中强。自“美国海外账户税收合规法案”(FATCA)实施以来,美国政府几乎可以随意获取在美华裔的银行信息。 更不用说,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曾以“国家安全”为由没收12万日裔美国人的全部财产。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相似的逻辑正在悄然归来。 当前美国债务已突破35万亿美元,财政赤字高企,经济下行压力巨大。未来一旦经济危机加剧,对外籍资产征税、冻结甚至清算的风险并非杞人忧天。 有些人以为,移民就是“换个活法”,在地球上找到新的安全港。但现实是,在重大政治经济危机中,所谓“身份安全感”往往是最先破碎的幻觉。 他们从中国逃离,却未能真正融入西方社会,最终在两个世界之间徘徊失重。而他们身后的中国,却在一步步走向强大。 从钱学森到杨振宁,那一代归国科学家没有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而是选择了更有价值的归属感。 他们深知,真正有价值的不是在别人的体系里做“成功者”,而是在自己民族的体系中做“建设者”。 而如今,一些自诩“有远见”的人,却在历史的关键节点选择了离场,他们错判了方向,也低估了未来的惯性。今天的中国,已不是那个唯国外为尊的发展中国家了。 正在崛起的是一个能以5G、新能源、AI等新兴产业定义未来规则的国家。它的中产阶级正在迅速壮大,就业机会与社会流动性持续增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把握中国机会,不只是“赚钱”,更是参与一场深刻的全球秩序重构。这恰恰是西方最不能接受的现实。 在他们的逻辑中,中国可以发展,但不能领先;可以存在,但不能赢得未来。他们对中国的“忧虑”,从来不是因为中国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中国做对了太多。 他们怕的不是中国“威胁”,而是中国的成功挑战了他们赖以维系数百年的霸权秩序。 当我们回望那些试图用制裁、封锁、打压来阻止中国崛起的手段时,不难看出,这些动作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层的不安和失控感。 他们反对的不只是中国的技术发展,而是中国模式的成功——一种不依附西方、不照搬模板、但依然能实现现代化的路径。 我们不需要去证明“我们没有威胁任何人”,也不需要迎合那些永远把中国视为“潜在敌人”的人设。我们需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持续推进科技自立和制度完善,在风雨中锤炼战略定力。 因为我们知道,赢得未来,靠的不是妥协,不是依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和自信。他们真正怕的,从来不是“我们做错了”,而是——我们赢了。

0 阅读:158

猜你喜欢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