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年广州城破:一场由“小事”引爆的战争,撕开晚清屈辱的开端 1857年寒冬

碑刻春秋 2025-08-25 11:50:40

1857年广州城破:一场由“小事”引爆的战争,撕开晚清屈辱的开端 1857年寒冬的广州,珠江口的海风裹挟着硝烟味,英国军舰的炮口对准了这座千年商都的城墙。谁能想到,这场让清朝颜面尽失的“广州城战役”,竟缘起于两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亚罗号事件”与“西林教案”。当英法联军的炮火轰开广州城门时,晚清的腐朽与虚弱,被彻底暴露在世界面前。 要读懂这场战役,得先从那两件“导火索”说起。 第二件是“西林教案”。同样在1856年,广西西林县知县张鸣凤,依法逮捕了非法潜入内地传教、勾结地方恶霸的法国传教士马赖。马赖违反清朝“禁止外国传教士进入内地传教”的规定,还纵容教徒欺压百姓,民愤极大,最终被判处死刑。这本是清朝维护法律与秩序的正常举动,法国却借此大做文章,声称“传教士受法国保护”,要求清政府“惩办凶手”“赔偿损失”,甚至叫嚣要“为上帝复仇”。 一个想扩大在华利益,一个想借机渗透势力,英法两国一拍即合,以这两件事为借口,组成联军,于1857年10月集结在广州珠江口外,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么满足他们的苛刻条件,要么就兵戎相见。 此时的广州,防务早已形同虚设。负责广州防务的两广总督叶名琛,是个典型的“昏官”——他既不积极备战,也不向上奏报,反而迷信“神仙保佑”,认为英法联军“不敢真的进攻”。他把清军的火炮藏起来,把士兵派去看守粮仓,甚至下令“不许抵抗,以免激怒洋人”。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让广州城几乎成了不设防的城市。 1857年12月28日清晨,英法联军的进攻正式开始。100多门舰炮同时向广州城墙开火,清军的零星抵抗很快被粉碎。联军士兵顺着云梯爬上城墙,几乎没遇到像样的阻拦。仅仅一天时间,广州外城就被攻破;12月29日,内城也宣告失守,两广总督叶名琛被联军俘虏,后来被押往印度加尔各答,最终客死他乡,留下了“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千古笑柄。 广州城破后,英法联军在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占领了广州巡抚衙门,成立了“联军委员会”,对广州实行了长达四年的殖民统治——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占领并统治一座省会城市。清政府对此却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土被占、百姓遭殃,因为此时的清朝,正被太平天国运动搅得焦头烂额,根本无力顾及南方的局势。 这场广州城战役,看似是英法借“小事”发动的侵略,实则是晚清积贫积弱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让广州百姓遭受了深重灾难,更拉开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序幕——此后,英法联军一路北上,1860年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更多通商口岸,让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今再回望1857年的广州城,那声炮响早已远去,但它留下的教训却刻骨铭心:一个国家如果落后、腐朽,就算没有“亚罗号”“西林教案”这样的借口,列强也会找其他理由来侵略;唯有自身强大,才能守住家国安宁。这场由“小事”引爆的战争,永远提醒着后人: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只会换来更深的屈辱。#广州城战役#

0 阅读:16
碑刻春秋

碑刻春秋

从金石碑刻、考古发现中寻找未载于史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