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如何点评黄巢的? 毛主席曾提到,黄巢是山东人,多次科举不第后,愤而起身反抗。在那个科举被视为寒门士子进阶唯一正途的时代,黄巢的遭遇并非个例。唐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科举舞弊丛生,像黄巢这样有真才实学却无门路之人,被挡在了仕途之外,满腔抱负化为泡影。 这种社会的不公与压迫,成为了黄巢起义的导火索之一,也反映出当时底层人民对现状的强烈不满与反抗意识。从这里我们能看到,毛主席对黄巢起义的根源有着深刻洞察,他深知这种由社会矛盾激化引发的反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926年,毛主席在广州农讲所讲课时指出,黄巢起义是农民暴动的典型例子,他是完全代表农民利益的。黄巢所处的时代,土地兼并严重,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大量掠夺农民土地,使得无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 同时,苛捐杂税繁重,再加上连年灾荒,农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黄巢振臂一呼,提出“均平”的口号,这一口号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瞬间点燃了广大农民心中渴望公平、摆脱苦难的火焰。起义军所到之处,开仓放粮,打击地主豪强,极大地满足了农民对土地和生活物资的需求,也因此得到了农民们的热烈拥护。这体现了毛主席对黄巢起义本质的准确把握,即农民阶级为了争取自身利益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然而,如此声势浩大的黄巢起义,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这也是毛主席着重思考的问题。他曾说,黄巢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始终暴动所致”,这里所指的,便是黄巢起义军长期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黄巢起义军转战大半个中国,足迹遍布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广东、陕西等十二省,往返行程达15000余里。他们虽然作战勇猛,所到之处往往能迅速攻克城池,但却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 每打下一座城市,掠夺一番后便继续转战他处,未能在占领区建立起有效的统治秩序,巩固胜利果实。这种流寇主义的作战方式,使得起义军始终处于无根之萍的状态,一旦遭遇强大的军事围剿,便难以支撑。比如在攻打陈州时,由于长期围城,军队后勤补给不足,甚至出现了以人肉为军粮的极端情况,这不仅严重损害了起义军的声誉,也从侧面反映出缺乏稳定后方带来的困境。毛主席深刻认识到,在革命斗争中,稳固的根据地对于军队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他后来领导中国革命时,极为重视根据地建设的原因之一。 此外,毛主席还指出,黄巢由于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被地主所宣传为强盗,无恶不作。在封建王朝的正统史观中,农民起义往往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行为,黄巢起义自然也难以幸免。封建史学家们受地主阶级立场的局限,对黄巢及其起义军进行了大量歪曲和抹黑,将他们描绘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暴徒。然而,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简单。虽然在长期的战争过程中,起义军可能存在一些纪律问题,但从整体上看,黄巢起义的初衷是为了反抗封建压迫,追求社会公平。 他们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嚣张气焰,推动了社会的变革。毛主席以其独特的历史眼光,拨开了封建史书的迷雾,还原了黄巢起义的本来面目,肯定了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回顾黄巢的一生,从一个落第书生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起义领袖,再到最终兵败身死,其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与悲剧意味。毛主席对黄巢的点评,并非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从阶级分析、战略战术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客观地认识黄巢这一历史人物,更能让我们从黄巢起义的成败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理解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参考:《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1955年,毛主席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之后周总理的
【2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