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王临阵换了老将廉颇,致使45万赵军被活埋,蔺相如得

文史充点站 2025-08-24 10:24:16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王临阵换了老将廉颇,致使45万赵军被活埋,蔺相如得知后吐血而死,廉颇保住赵国免于亡国后却叛国。 战国时期的赵国,曾有两个让秦国都忌惮的人物:老将廉颇和智相蔺相如。一个能打仗,一个会外交,两人配合起来让赵国在列强中占有一席之地。 蔺相如原本只是个门客,因为完璧归赵一战成名,当时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宝物到了秦国,发现秦王根本没有交换的诚意,他机智地把璧拿回来,威胁要在柱子上撞碎,最后完整地带回了赵国。 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弹瑟,然后让史官记录“赵王为秦王弹瑟”,这明显是想羞辱赵国。蔺相如立即反击,拿着瓦缶逼秦王敲击,并让赵国史官记录“秦王为赵王击缶”。这一来一往,算是扳回了面子。 回国后赵王把蔺相如封为上卿,官职比廉颇还高,廉颇心里不服气,认为自己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凭什么让一个靠嘴皮子的人骑在头上,他放话说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听说后,开始有意避开廉颇,上朝时称病不去,在路上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队就绕道走,手下人都觉得他胆小,蔺相如却解释说:“强秦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内斗,赵国就危险了。” 这话传到廉颇耳中,老将军深受感动,他脱掉上衣,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从此两人成了生死之交,史称“将相和”,有了这两根顶梁柱,赵国在战国乱世中站得很稳。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长平对峙,秦国倾全国之力,派白起为将,想一举灭掉赵国,廉颇深知敌我实力差距,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就是不与秦军决战。 这种消耗战虽然有效,但赵王心里着急,战争拖得越久,消耗的粮草越多,而且看起来显得很被动,秦国派人散布谣言,说廉颇胆小怕战,秦军最怕的其实是赵括。 赵王信以为真,决定换掉廉颇。蔺相如当时已经病重,听说这个消息后拼着最后一口气进宫劝阻,他告诉赵王:“赵括只会背诵兵书,没有实战经验,万万不可重用。”但赵王一意孤行,执意启用赵括。 结果正如蔺相如所料,赵括上任后立即改变战术,主动出击,他完全不了解白起的厉害,中了埋伏后被团团围住,四十五万赵军最终全军覆没,赵括也战死沙场。 这个消息传回邯郸,蔺相如再也撑不住了,他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为无数战死的将士悲伤,最终呕血身亡,一代名相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长平惨败后,赵国元气大伤,邻国燕国趁机入侵。这时候赵国朝野才想起廉颇的好处,老将军虽然年事已高,但宝刀未老,带着残兵败将硬是把燕军打得落花流水。 然而新即位的赵悼襄王却不信任廉颇,在奸臣郭开的挑拨下,赵王剥夺了廉颇的兵权。廉颇愤而出奔魏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赵国。 几年后赵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想要重新启用廉颇,他派使者到魏国探听廉颇的近况,廉颇已经八十多岁了,但在使者面前仍然能一顿饭吃一斗米,表示自己还能为国征战。 可是这个使者被郭开收买了,回来后谎称廉颇老态龙钟,吃饭都要拉肚子,赵王听了这话,彻底断了重用廉颇的念头,后来廉颇又投奔楚国,最终客死异乡。 从将相和到长平惨败,从蔺相如病逝到廉颇客死他乡,这个故事反映了战国时代的残酷现实,君主的一念之差,可能断送整个国家的前途;奸臣的挑拨离间,可能让忠良含恨而终。 如果赵王能够坚持廉颇的消耗战策略,或许长平之战不会败得如此惨烈,如果赵悼襄王不听信谗言,或许廉颇能够继续为赵国效力,也不会有后来的悲剧结局。  信源:战国新论︱秦赵长平之战:缘起于韩国. 澎湃新闻

0 阅读:43

评论列表

自己人

自己人

1
2025-08-24 11:04

在战国时期,最好用的就是反间计。

猜你喜欢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