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军人优待证:年轻的用得上,60岁以上就“没用”了?这争议藏着政策温度的讨论

实事大家谈 2025-08-24 08:02:23
有说法称 “年轻退伍军人优待证用处大,60 岁以上基本用不上”,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 —— 年轻人常出差、旅游,能享交通、景区优待;60 岁以上老人本就有公交免费、景区免票的政策,优待证似乎成了 “多余证件”。但真要细想,这说法既忽略了老年退役军人的实际需求,也把 “优待” 的意义想得太浅了。 先说说 “60 岁以上用不上” 的误区。确实,很多地方对老年人有普惠性免费政策,但这些政策和 “退役军人优待” 不是一回事。比如有些医院的 “退役军人优先窗口”,老年退役军人看病时,能避开普通挂号长队,这比单纯的 “老年人优先” 更精准 —— 毕竟老年人生病频率高,优先就诊的需求比年轻人更迫切。还有些地方的退役军人专属福利,比如免费体检、节日慰问,都需要凭优待证领取,这些福利和年龄无关,是对 “退役军人” 身份的认可,60 岁以上老兵同样需要这份尊重。 再看年轻退伍军人的 “用处大”,也不能只看表面。年轻人用优待证坐公交、逛景区,看似是 “实用”,但背后更重要的是 “身份认同”—— 刚退伍时,很多人还没完全适应 civilian 生活,拿出优待证享受政策,能感受到社会对自己军旅经历的认可,这是一种精神慰藉。而 60 岁以上老兵,他们的军旅记忆更久远,优待证对他们而言,更是 “青春勋章” 的象征 —— 不是用不用得上的问题,而是看到证件,就能想起当年保家卫国的日子,这份情感价值,比 “免费” 更珍贵。 还有个争议点:政策是不是真的 “适配” 不同年龄段?有些地方的优待政策确实更偏向 “高频场景”,比如交通、旅游,年轻人用得多,老年人用得少;但也有地方在优化,比如针对老年退役军人推出 “上门办理优待证”“专属养老服务”,让政策更贴合他们的需求。要是简单说 “60 岁以上用不上”,反而会让政策制定者忽略老年退役军人的隐性需求 —— 比如他们可能更需要退役军人专属的医疗绿色通道、社区服务,而不是单纯的 “免费”。 说到底,优待证的核心不是 “用不用得上”,而是 “认不认可”。无论是年轻人用它享受出行便利,还是老年人用它领取一份慰问,本质上都是社会对退役军人的尊重。不能因为 60 岁以上有了普惠性福利,就否定他们对优待证的需求;也不能只看到年轻人的 “实用”,就忽略了老年老兵的情感价值。你觉得,优待证对不同年龄段的退役军人,该如何优化才能更贴心?是增加老年专属福利,还是让政策覆盖更多场景?
0 阅读:36
实事大家谈

实事大家谈

与读者分享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