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把盾构机、特高压、铁路、电信、AI全套技术清单摆上桌,直接点名要中国交钥匙,这不是合作,是拆门。过去五年,他们先用市场换图纸,再把中企工程师请去建厂,图纸学完就查税、冻结账户,套路和当年欧美对付我们一模一样。企业想躲国内卷,跑去印度,结果生产线刚投产,本地“合作伙伴”已复制出八成相似设备,价格砍一半,订单直接归零。要知道,技术一旦出境,就像水泼地,收不回来。市场再大,也填不满被掏空的实验室。 再看看印度这几年的做法,简直是一套成熟的“套路”,先是笑眯眯地说给你多大的市场,让你把图纸拿出来看看,等你信了,把工程师派过去帮忙建厂,手把手教他们怎么操作,等他们把技术摸得差不多了,立马就变脸。 要么找个由头说你税务有问题,要么直接把你的账户冻结,让你在当地寸步难行。这不就是典型的“先给颗糖吃,等你把心交出来了再狠狠捅一刀”吗? 最近德国大众、韩国起亚这些外资企业在印度的遭遇就是明证,动辄就是十几亿、几亿美元的天价税单,连人家正常进口的零部件都扣下来不让通关,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哪里有一点合作的诚意? 他们嘴上喊着欢迎外资,实际上却把外资当成了待宰的羔羊,等你把技术教给他们了,就用各种手段把你挤出去,好让本地企业用学来的技术抢占市场。 有些中国企业呢,可能觉得国内竞争太激烈,想换个地方找找机会,看到印度市场人多,就一股脑地扎了进去。 可他们忘了,做生意不光要看市场大小,还得看看对方是不是讲规矩、守信用,结果呢?生产线刚建好,产品还没卖出去多少,本地那些所谓的“合作伙伴”就造出了八成相似的设备,价格直接砍一半,硬生生把你的订单全都抢走了。 这时候才明白过来,人家要的根本不是合作,而是你的技术家底,这些企业当初急着开拓市场,却没好好掂量掂量当地的知识产权保护到底靠不靠谱,对政策风险也没足够的警惕,就像抱着金元宝闯进了狼窝,最后落得个鸡飞蛋打的下场,想想都让人觉得可惜又可气。 大家一定要清楚,技术这东西一旦送出去,就像泼出去的水,想收回来难上加难,研发一项新技术有多难? 就拿特高压来说,从研究材料到设计线路,再到实际建设调试,每一步都要反复试验,失败上百次都是常有的事。企业建个实验室,买设备、请人才、做试验,哪一样不花钱? 可能十年八年都见不到回报,全靠一股子韧劲在支撑,可一旦这些技术被别人轻易学了去,人家不用花研发的钱,直接就能生产销售,用低价把你挤垮。 到那时候,就算你占了再多市场份额,赚的那点钱也填不上实验室的窟窿,没有了研发投入,技术就会停滞不前,慢慢被别人超越,最后连自己原来的优势都保不住,这才是最可怕的。 国际上搞技术合作本来是好事,你有你的优势,我有我的长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才是正道。 咱们国家也一直提倡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科技合作,还专门制定了规定,要求在合作中把知识产权的归属、权益分配这些事说清楚、写明白,就是为了保护双方的利益。 可印度这种做法,根本不是合作,而是打着合作的幌子搞技术掠夺,他们以为这样能走捷径,快速掌握先进技术,可实际上呢? 这种短视的行为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他们失去信任,现在国际上那么多企业都被印度的税务稽查、政策多变搞得头疼,以后谁还敢把核心技术带到印度去?没有了真正的技术交流,光靠抄来的技术,又能走多远?最后只会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说到底,技术就是企业的命根子,是国家竞争力的底气,咱们中国企业这些年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靠的就是不断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可创新不容易,守好创新成果更不容易。 在国际合作中,该合作的要合作,但该守住的底线一定要守住,不能为了眼前的市场利益,就把吃饭的本事都丢了,企业在走出去之前,一定要把眼睛擦亮点,把各种风险都考虑到,别被人家画的大饼迷了眼,政府部门也应该多给企业提提醒、搭搭桥,帮助企业在国际合作中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 只有这样,才能让咱们的技术创新之路走得更稳、更远,才能真正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信任,要是连自己的核心技术都守不住,就算暂时占了点市场便宜,最终也会被人家釜底抽薪,到时候哭都来不及。 所以说,不管什么时候,技术安全这根弦都得绷紧了,这可不是小事,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
马斯克那张嘴,真是开过光。他说AI发展,先缺变压器,再缺电。话音刚落,美国那
【43评论】【5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