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卡脖子,中使馆迁址被拖五年,轮到英重建驻华使馆,北京拒批。 这事说起来挺有意思,2018 年中国花上亿英镑在伦敦东部的皇家铸币厂旧址买下块地,想给用了上百年的驻英使馆换个新家,毕竟波特兰广场那老宅子从清末用到现在,电线水管都快成文物了。找的建筑师还是 David Chipperfield,这位可是设计过柏林新岗哨的主儿,按说方案够靠谱了,结果塔村议会 2022 年全票否决,理由听着挺实在:安全隐患、交通堵塞。 中国这边也实在,赶紧改方案,加了绿化带又多划了停车位,2023 年再递上去,还是被拒了。这一拖就是五年,中英两边的外交文件堆得比新馆设计图还高。可巧了,英国那边正着急翻新北京的驻华使馆,他们那馆址更有年头,是清代的淳亲王府,2001 年就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想扩建的时候北京这边审了审,直接给否了。 要说这里面没点门道谁信啊?英国议会嘴上说担心安全,可皇家铸币厂那地方早就不造硬币了,周边既不是军事基地也不是核电站。倒是美国《泰晤士报》捅破了窗户纸,说白宫在 2025 年中美伦敦谈判前给英国递了话,不批准中国建馆就威胁减少情报共享,还把这事跟美英贸易协议挂钩。 这就明白了,所谓的 "安全隐患" 不过是借坡下驴,真正卡脖子的是跨大西洋的盟友关系。要知道美国驻英新使馆 2017 年启用时花了 10 亿美元,建在泰晤士河南岸,还搞了个护城河式的人工湖,审批一路绿灯,怎么到中国这儿就成了 "敏感设施"? 更讽刺的是,中国修改方案时连停车位数量都精确到个位数,英国议会却连听证会都懒得好好开,这种双标操作在外交史上都算新鲜。 再看北京这边的操作,其实也算师出有名。《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明明白白写着接受国应 "便利派遣国置备馆舍",可英国这五年的表现纯属对着干。中国不过是把规矩还给他们而已。 英国驻华使馆那老宅子来历不小,1861 年英法联军之后就租了淳亲王府,后来借着《辛丑条约》不断扩建,最多时占了 35 英亩地,成了北京最大的使馆区。现在这片区全是文物保护单位,随便动块砖都得考古队先勘察,想扩建可不是加个阳台那么简单。 当年英国租王府时每年花 1500 两白银,现在想翻新就得遵守中国的文物保护法,这叫一报还一报。再说外交上的对等原则从来都是潜规则,2020 年美国关了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中国立马关了美国驻成都总领馆;俄罗斯 2018 年也对等关闭过英国驻圣彼得堡总领馆,英国当时没脾气,现在到自己头上了也得认。 这里面最亏的还是英国自己。中国使馆新址买地花的上亿英镑早打了水漂,每年还得花钱维护波特兰广场的老建筑,光水电费就不是小数目。 反观美国驻英使馆从设计到建成用了十年,花 10 亿美元都没人说闲话,英国却把自己卡在了两难境地:不批中国新馆,自己的北京扩建计划就没戏;批了又怕美国不高兴。 这种被盟友架着走的滋味可不好受,尤其是英国还总标榜自己是 "外交独立" 的国家。更有意思的是,中国使馆规划里特意加了文化区,本来想搞点中英交流活动,现在倒好,英国人连中国文化中心都没机会逛了。 说穿了这事儿就是英国先坏了规矩。按国际惯例,使馆建设只要不违反当地基本法规,接受国一般都会绿灯放行,哪有因为 "可能堵车" 就反复否决的?David Chipperfield 的设计在全球都获过奖,到了伦敦反而成了 "安全隐患",这种说辞连英国自己的建筑师协会都觉得站不住脚。 现在北京这边按文物保护法办事,有理有据,英国想抗议都找不到支点。毕竟 1961 年的公约写得清楚,使馆馆舍的保护是接受国的责任,但前提是派遣国得先获得合法的建设许可。英国自己把路堵死了,就别怪别人按规矩办事。 其实外交场上的事就怕双标。英国当年在东交民巷扩建使馆时可没少占中国的地,现在轮到自己想扩建,就得适应中国的法律框架。中国花五年时间修改方案已经够有诚意了,换来的却是一次次否决,换谁都得拿出对等措施。 美国驻英使馆能有护城河,中国使馆连个绿化带都批不下来,这种差别对待本身就不符合外交平等原则。现在北京拒批英国的扩建申请,本质上是把英国施加的标准还了回去,让他们也尝尝审批被卡的滋味。 毕竟外交不是单方面予取予求,你给我设置障碍,就得有承受反制的准备。英国要是早点按规矩办事,也不至于现在两边的使馆都悬着,说到底还是自己的选择。
英国卡脖子,中使馆迁址被拖五年,轮到英重建驻华使馆,北京拒批。 这事说起来挺有
沃克笔下趣事
2025-08-23 18:12:42
0
阅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