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不活了!”吉林一男子血糖偏高,遵医嘱需打胰岛素控制,万万没想到,坚持注射一个

豌豆大说法 2025-08-23 17:48:28

“笑不活了!”吉林一男子血糖偏高,遵医嘱需打胰岛素控制,万万没想到,坚持注射一个月后,他竟发现自己打了个寂寞——胰岛素的盖子压根没打开,每天只是拿盖子往身上怼一下就完事!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一个月里他的血糖还真降下来了,网友调侃“全靠意志力硬扛,血糖:合着你吓唬了我一个月!”可谁能想到,认真打了一个月的胰岛素,竟是“无效操作”? 吉林出了个事,听完能让你笑喷,但笑着笑着又得琢磨琢磨 —— 有个大哥查出血糖有点高,医生说 “得打胰岛素控制”,还给他开了笔式的胰岛素。这大哥倒是实在,回家后天天准时准点 “打针”,一天没落坚持了快一个月。 结果去复查,一看血糖,怎么没怎么降?他拿着胰岛素笔翻来覆去瞅,好家伙!原来笔头上还有个小密封盖,他这一个月压根没打开,每天就是拿带着盖的针头在肚皮上怼一下,完事! 这哪是打胰岛素,纯属给血糖演了出 “空城计”,网友都调侃:“大哥这是靠意志力控糖,血糖估计都懵了 —— 合着你吓唬我一个月?” 这大哥的心态,其实特常见。一开始他还嘀咕:“都说胰岛素管用,咋到我这儿就不管事儿呢?” 但他也没往操作上想,总觉得 “医生让打我就打,还能错?” 就这么稀里糊涂坚持了一个月。 直到那天偶然对着光看了眼笔,才发现不对劲 —— 胰岛素笔外面有个大盖子,他每次把大盖子拧开,就觉得 “准备好了”,压根没注意针头那儿还套着个透明的小密封盖。 这小盖子不取下来,药液根本出不来,等于他这一个月每天都在 “模拟打针”,针头连皮肤都没扎透,更别说送药。 你说这能全怪大哥粗心吗?还真不能这么说。 老话说 “隔行如隔山”,咱老百姓这辈子没跟医疗器械打交道的,头回碰胰岛素笔,紧张不说,很容易漏步骤。 尤其像这位大哥,可能去药房拿药时,药师就简单说了句 “每天打肚皮,一次打多少单位”,至于 “得先把小密封盖拔了” 这种细节,压根没提。 他一个普通人,哪知道这笔还有 “两层防护”?就跟咱头回用新家电似的,说明书没看全,按错键都不新鲜,更别说关乎用药的事儿了。 我身边也有类似的例子,去年我邻居张婶查出糖尿病,医生也让打胰岛素。她儿子怕她操作不好,特意陪着去医院学,护士手把手教了三遍,她回家头天还是弄错了 —— 把注射角度弄反了,药液全打在皮下脂肪上,没起作用。 后来还是儿子发现她打针时 “姿势不对”,又带着她去问护士,才纠正过来。你看,就算有人陪着学,都可能出岔子,更别说没人指导的情况了。 现在咱国家糖尿病患者超过 1.4 亿,跟咱小区里的人口数比,差不多十个里头就有一个。但你知道不?临床上有三成刚用胰岛素的人,都跟这吉林大哥似的,操作不规范。 有的是打完不换针头,反复用导致感染;有的是总在一个地方打针,肚皮上都打出硬结了;还有的跟大哥一样,漏了关键步骤,白忙活一场。 为啥会这样?说白了,咱老百姓对 “怎么正确用药” 了解太少,总觉得 “医生开了药,按剂量打就行”,忽略了操作细节。 现在医院人多,医生半天要看几十个病人,开好处方后,可能就几分钟时间讲用药注意事项,哪能把每个操作细节都说到? 再说说这胰岛素笔的设计,按说现在的医疗器械都讲究 “简便易用”,但有时候设计得太 “精致”,反而让老年人犯迷糊。 就像这密封盖,要是能弄成醒目的红色,或者在笔身上贴个大贴纸写着 “用前拔此盖”,大哥说不定一眼就看见了。 这就跟咱买的零食袋似的,要是没那 “易撕口”,咱还得找剪刀;医疗器械要是能多替老年人想想,多加点 “显眼提示”,很多乌龙就能避免。 健康无小事,用药别含糊。不管是打胰岛素,还是吃降压药、降糖药,头回用的时候,千万别不好意思问。 最好是在医院就让护士陪着做一遍,回家后要是记不清了,就拍个视频,或者让家里人帮忙记步骤。 可别像那吉林大哥似的,“凭感觉操作”,结果白遭罪还没效果。 你看大哥还算运气好,虽然一个月没打上胰岛素,但他那段时间可能听医生的话,少吃了甜食,还每天出去遛弯,饮食运动跟上了,血糖没出大问题。 可要是换个人,本身血糖就高,还以为自己打了胰岛素,放松了饮食,那后果就严重了 —— 血糖飙升不说,还可能引发并发症,那可真是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后悔都来不及。 啥事都不能 “想当然”,尤其是关乎身体的事儿,多问一句、多学一遍,总没错。 别觉得 “这点小事儿,我肯定会”,有时候就是 “差一点”,结果就差远了。用药前多问问医护人员,操作时多检查一遍,别让 “乌龙” 耽误了健康。 信息来源: 第1眼新闻 2025-8-2 男子打了一个多月胰岛素,才发现自己从未摘过针头盖:被自己气笑,药全呲肚皮上了;还好这期间有坚持锻炼和控制饮食,血糖不升反降

0 阅读:0
豌豆大说法

豌豆大说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