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鬼露头了?”航母山东舰自3日起访港5天,怎料,警方在山顶休息时,发现限飞区冒出来一部小型无人机!警方随即出动抓捕了一名35岁男子,还在他的无人机里发现大量拍摄军舰的照片! 8月3日,山东舰抵达香港,展开为期五天的访问。这是这艘中国首艘国产航母自2019年服役以来首次向公众开放,不仅是一次军事展示,更是一次国防教育的深度融入。 然而,就在这场象征国家主权与军事实力的重大活动进行之际,一起看似突兀却极具警示意义的事件悄然发生——警方在太平山顶巡逻休息时,意外发现限飞区内升起了一个小型无人机。 在随后的行动中,一名35岁男子被当场逮捕,而无人机内存中,赫然存有大量针对山东舰的高清照片。 这一幕,令人不寒而栗。在如此敏感的时刻、如此关键的位置,这架无人机的出现,绝非普通“航拍爱好者”的误入歧途。这不是“玩玩而已”,这是一种精准、有预谋的情报刺探行为。 事实上,山东舰本次访港的意义远不止一次“友好访问”那么简单。 在香港这个国际窗口进行大规模军事设施展示,是对外公开展示中国海军现代化水平的信号,是增强特区国民身份认同的战略性安排。 根据港府宣布,山东舰访港期间,湾仔军营、金钟道及海军基地周边被划为临时限飞区,依据的是《香港民航条例》第48条和驻军法相关条款。 这一法律设定,早已明确了“飞行就是违法”,更遑论对军事目标的特写拍摄。然而,无人机的实际威胁,远比一般人想象得更复杂。 这次被捕男子所使用的型号虽未公开,但从现场传出的信息来看,其设备至少达到大疆Mavic 3T级别。 这类无人机不仅具有强大的变焦和热成像功能,还可以通过图像拼接技术,实现舰体三维重构。 简单说,只要拍摄角度得当、数量足够,一艘航母的飞行甲板布置、电磁设备分布、作战部署节奏,便能在“后期”中被一览无遗。这不是偷拍,这是赤裸裸的信息侦查。 更令人警觉的是嫌疑人的行为方式。据港警通报,其飞行路线避开了主要雷达监测路径,选择在夜间利用红外避障和静音桨叶进行拍摄——这不是普通市民能掌握的技术手段。 更令人联想的,是其拍摄角度多次锁定舰体核心区域,包括飞行甲板、舰岛雷达、舰载机停放区等关键部位。 这种“点对点”的拍摄行为,与近年来一些境外军事论坛流传的“民间航母图集”高度契合。说白了,此人不是爱好者,更像是执行任务者。 这类行为,在法律上并非“空白地带”。根据《反间谍法》第39条,非法拍摄军事设施,情节严重者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而香港本地的《官方机密条例》则更为严厉,若证实其拍摄意图涉及危害国家安全,最高可判14年监禁。 对比国际法律,美国对擅闯或拍摄军用设施者可判10年监禁,英国的《官方机密法》更是将此类行为直接归入国家安全罪名。法律是底线,但更多时候,防御体系才是真正的战场前线。 香港复杂的山地地形对现有雷达系统构成天然盲区,而民用无人机使用的频段与广播、WIFI信号混杂,使得技术识别难度大幅提升。 虽然目前已在部分区域部署了电磁干扰设备和无人机捕获网,实际作用范围仍受限于地形和风速。不难想象,如果不是这次警方“巡逻时休息”恰巧发现,或许这架无人机已完成任务,悄然离去。 这就引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这起事件,是单人作案,还是“暗流涌动”?嫌疑人背后的动机和背景,远比一台无人机更值得深挖。 飞控系统的数据、社交平台的发布记录、图像的传输路径,是否指向某些境外“军事爱好者”社区?其购买渠道、支付方式、设备序列号,是否与境外势力存在联系?这些,必须追查到底。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看似民用、实则军事”的灰色地带,在全球范围内正迅速扩张。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全球军事设施被无人机违规拍摄事件年增37%。 2023年成功拦截率虽提升至79%,但剩下那21%,意味着什么?对香港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安保事件,更是一次制度应对能力的考验。 山东舰的访港,是一次国家意志的展示。而这起无人机事件,则是一记清晰的提醒:即使在和平时刻,国家安全的防线也不能有哪怕一毫米的疏漏。 有人在试图窥探我们的舰艇,有人或许在为此提供便利。问题是,他们是谁?背后是谁?又想干什么?这不是电影,这是现实。 参考资料:《35岁港青在限飞区用无人机偷拍军舰被捕!航母山东舰率先开放给学生登舰参观:这是给香港学生最好的爱国教育》——粤港澳观察
东大这两年造完航母发现不对味了,自己的无人机、无人艇、空间武器、超高音速导弹,基
【8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