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早了,拉夫罗夫突发全球声明,强调俄罗斯必须保有“否决权”,局势再添不确定性。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特泽会”后突然发表全球声明,强调俄罗斯必须拥有对乌克兰安全保障问题的“否决权”,并提出如果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和法国这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起参与,且方案足够平等,莫斯科是可以接受的。 这一表态犹如一颗深水炸弹,在国际社会掀起层层波澜,使本已复杂的俄乌局势再添变数。 拉夫罗夫此次表态的时机耐人寻味。 正值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欧洲领导人在华盛顿进行艰难会谈后,乌方面临着是否接受俄罗斯领土要求以换取外部保护的艰难抉择。 俄罗斯此时抛出“五常一致决定”的方案,显然经过精心算计,既是对西方阵营的试探,也是对国际秩序的重塑尝试。 从战略层面看,俄罗斯此举有多重考量。 一方面,战争持续三年多,尽管俄罗斯在军事上占据优势,但长期制裁和战争消耗也已让其付出沉重代价。 通过将中国、美国、英国和法国全部拉入谈判框架,俄罗斯可能寻求在不完全让步的情况下找到出口。 另一方面,拉夫罗夫特别强调“五常共同参与”,实则有意拉拢中国,平衡美西方的影响力,为自己增加谈判筹码。 中国在这场博弈中的角色尤为值得关注。 俄罗斯明确将中国列为必须参与的安全保障方,绝非偶然。 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时与俄罗斯和乌克兰保持着相对正常的关系,这种独特地位使其成为各方都能接受的“中间人”。 中国手中的否决权,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制衡美西方的压力,提高未来任何方案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然而,中国的应对方式彰显了其外交智慧。 在联合国闭门会议上,中国大使强调通过和平对话解决争端,不支持任何单方面安全保障方案。 外交部多次表示中国会以自身方式推动乌克兰和平。 这种低调姿态使中国既未缺席危机解决进程,又避免了被直接卷入“担保国”名单的风险,保持了斡旋空间和灵活性。 回顾战争初期,俄罗斯曾提出类似建议但遭冷遇。 如今情况已有显著不同: 乌克兰反攻效果不及预期,西方援助出现疲劳迹象,美国大选可能带来政策变数。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各方对谈判的态度可能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俄罗斯此时抛出“五常否决权”概念,更深层次上是对全球安全治理体系的重塑尝试。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屡受挑战,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俄罗斯通过此举,试图强化五常特别是安理会在全球安全事务中的核心地位,这既符合其大国地位诉求,也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推动的多极化世界理念相契合。 对乌克兰而言,面临的选择愈发艰难: 要么接受现有控制线事实,以领土换取安全保障; 要么继续抵抗,但可能面临更大损失。 俄罗斯的声明此时出现,无疑增加了乌克兰决策的压力。 国际社会的反应则呈现分化态势。 部分欧洲国家可能对任何绕过欧盟的解决方案心存疑虑; 美国则面临既要展现领导力又要避免直接卷入的两难; 广大全球南方国家则关注这一进程是否会真正考虑各方利益,而非只是大国间的利益再分配。 中国在这场危机中的表现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大国博弈的新思路: 不选边站队,而是基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出判断; 不追随单边制裁,而是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不煽风点火,而是积极劝和促谈。 这种策略虽然短期内难以立竿见影,但长期看可能为复杂地缘政治冲突的解决提供新范式。 拉夫罗夫的声明究竟是为和平真正开辟新路径,还是仅为战术上的缓兵之计? 俄罗斯是否真正准备好接受一个五常共同保障、相对平等的安全架构?这些问题尚待观察。 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力量格局重组的当下,这场危机能否成为构建更加包容、平等全球安全治理体系的契机,还是将进一步巩固集团对抗的旧模式? 中国是否会从当前的“幕后斡旋”走向台前,更直接地参与乃至主导谈判进程? 如果中国更深介入,将提出怎样的具体方案平衡各方关切? 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乌克兰危机的解决,更将塑造未来全球安全治理的基本框架与方向。
🌛美国和俄罗斯本想趁着大家都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私下里快速达成“乌克兰瓜分指
【1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