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有470万匹马被屠宰,可是在国内几乎看不到有人吃马肉,这些马肉都去哪了?原来,它们都悄无声息地流向海外,构建起一个年产值数十亿元、却鲜少人知的“隐形帝国”。 马肉在中国不受欢迎,与文化和历史有很大关系,马在中国古代,长期被视作劳动力和战争伙伴,无论是拉车、耕田,还是驰骋战场,马都是不可或缺的。 马在中国的地位远高于普通牲畜,人们不仅把它当作重要的劳动力和交通工具,还赋予它忠诚、勇敢等美好品格。 这种文化观念长期影响着人们的心理,让很多人很难把马当作食物来看待,觉得吃马肉不合适。 再加上古代文献对马肉有一些负面记载,说马肉“苦、寒、有毒”,甚至还流传着马肝有毒的说法。 这些传统说法,虽然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不准确,但在长期文化影响下,仍然让很多人对吃马肉心存顾虑,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排斥。 古代统治者为保护战略资源,也颁布过禁食马肉的法律,使马在社会价值上远超一般家畜,文化熏陶与制度约束共同作用,使马肉在中国餐桌上长期被忽视。 与国内市场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的马肉在国际市场上非常受欢迎,每年有大约470万匹马被处理,出口创下的年产值超过数十亿元,同时带动了大约15万人的就业。 整个产业链运作非常成熟,从多地的大型养殖基地开始,到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化屠宰和加工车间,再经过严格的冷链运输,整个流程高效有序,确保马肉品质和出口效率。 例如一些加工厂,会将马肉进行分割、加工、包装和冷藏,发往海外市场,这些马肉出口到日本、哈萨克斯坦,甚至远销欧洲的高端餐厅和超市。 中国马肉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不仅在于品质优良,还因为国内消费需求有限,使得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在国际竞争中,这种成本优势和稳定供应,帮助中国马肉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位置。 全国排名前十的加工企业掌控七成产能,形成高度集中和规模化的产业格局,为中国马肉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竞争力。 随着“一带一路”推进,中亚和西亚市场对马肉的需求稳步增长,为出口提供了战略机遇。 近年也有企业尝试将马肉推向内地市场,推出适合本地口味的产品,但整体市场规模,仍远不及海外需求。 现代社会交通工具的发展,使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大幅减少,它们主要存在于体育、旅游等特定领域。 这种社会变化,加上长期形成的文化认知,使大多数中国人对马肉保持排斥态度,即便如此,中国马肉在海外市场的热销,体现了独特的现象:本土文化不接受的食品,在国外却能创造庞大的产业价值。 信源:新华社《我国马产业发展报告》
中国每年有470万匹马被屠宰,可是在国内几乎看不到有人吃马肉,这些马肉都去哪了?
苍穹行
2025-08-23 12:53: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