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个农妇骂了毛主席,被保卫部门抓起来关押,还被判处死刑,毛主席听说后,道:“把她带来见我,我要了解其中的情况!” 伍兰花生在清涧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05年出生的她,从小跟着父母在地里干活,双手磨出老茧,脸庞被陕北的烈日晒得黝黑。十七岁,她嫁给同村的李长贵,夫妻俩勤勤恳恳,靠种地养活一家人。生了三个儿子后,日子虽清苦但也安稳。1935年红军来到清涧县,给伍兰花家分了五亩地,村里还修了水渠,庄稼收成比过去好些,家里终于能吃饱饭。伍兰花对红军满怀感激,觉得日子有了盼头。可好日子没持续多久,抗战爆发,边区来了大批机关人员,吃饭问题成了大麻烦,公粮征收量年年增加,农民手里的余粮越来越少。伍兰花的丈夫李长贵在一次干活时被雷击身亡,家里没了顶梁柱。她一个女人,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还要照顾七十多岁的病重婆婆,生活一下子坠入谷底。每天起早贪黑,既要种地又要操持家务,伍兰花累得喘不过气,家里的粮食却还是不够吃。 1941年6月,伍兰花在田里干活时,听到村里干部催交公粮,积压的怨气再也憋不住,当众骂了毛泽东。她的声音传遍田间,附近干活的村民都听到了,有人觉得她这话太过分,跑去保卫部门举报。保卫部门接到消息,怀疑伍兰花可能是敌特分子,毕竟普通人哪敢这么大胆公开骂人。他们派人把伍兰花抓起来,带到村头的土屋里审问。伍兰花低头站在屋里,双手攥着衣角,断续说出家里的难处:丈夫死了,婆婆病得下不了床,三个孩子还小,公粮却催得一家连饭都吃不上。保卫部门查清楚她只是普通农妇,不是敌特,但她的言辞被认为威胁边区稳定。经过讨论,干部们觉得放了她可能会有后患,决定判她死刑。 消息传到延安,毛泽东正在批阅文件,听说这件事后,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他叫来保卫部长钱益民,指示把伍兰花带来见他,想弄清楚她为何如此不满。伍兰花被押到延安,站在毛泽东面前,低头诉说家里的困境:丈夫去世后,她一个人撑着全家,五亩地种得再好也填不饱肚子,地方干部催粮时一点不留情面。毛泽东听完,沉默片刻,指示钱益民释放伍兰花,并要求调查类似情况。他认为,伍兰花的怨气不是无缘无故,根子在政策执行上出了问题。 钱益民亲自送伍兰花回清涧县,还归还了她之前交的公粮。回到村里,伍兰花家的院子里堆起几袋小米和玉米,日子稍微好过些。钱益民召集村民开会,澄清伍兰花无罪,指出错在部分干部催粮太狠。清涧县的干部受到批评,调整了公粮征收方式,对贫困家庭减免负担。伍兰花家被列入减免名单,村里还组织了劳动互助队,帮她种地收庄稼。1942年,边区粮食产量从1939年的1004万亩增到1200万亩,伍兰花家的五亩地也收成不错,家里终于有了点余粮。乡亲们常聚在她家,聊起延安的事,桌上摆着粗瓷碗,装满热腾腾的玉米粥。 这件事让毛泽东意识到农民负担的问题,他推动了一系列政策调整。陕甘宁边区开始对困难户减免公粮,还组织生产互助队,帮农户渡过难关。伍兰花晚年拄着拐杖,常对儿孙讲起1941年的经历,语气里满是感激。边区的农民因为这些政策,日子慢慢好起来,对共产党的信任也更深了。清涧县的田间,村民们挥锄干活时,歌声传得更远。
1940年延安,毛主席去食堂时,一个人拎着木棍朝毛主席后脑勺砸去,千钧一发之际,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