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一个服刑40多年的犯人出狱后,给王震写了一封信,信中只有一句话:“您还记得那曾经的1000担救命粮吗?” 上世纪40年代,那时候抗日战争刚结束不久,王震带着359旅南下支队从延安南下,途径湖北浠水县环潭镇一带。部队当时面临国民党军队的围堵,补给线断了,战士们饿肚子的情况挺严重。鄂北行署专员李实接到任务,得赶紧筹粮。他四处奔波,最后找到当地廖家,这家是镇上的大户,仓库里有存粮。廖家的老太太毛氏掌管家业,她二话不说就同意捐出1000担粮食,其中300担是精米,700担杂粮。这批粮食及时送到部队手里,解了燃眉之急。王震想打借条,毛氏没要,说这是捐的,不是借的。 廖家在当地有盐矿和石膏矿,家底厚实。毛氏不光这次捐粮,之前抗日时期也帮过国民党部队和新四军,提供过物资。家里有矿警队,负责守矿场。可惜,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党部队强占了这个矿警队,带着他们干了不少坏事,比如抢掠周边村庄。廖复初那时是廖家的当家人,矿警队名义上归他管,这笔账就落在他头上。建国后,他因为地主身份加上矿警队的那些事,被判了刑,关了40多年。那些年监狱生活苦,出来时人已经老了,头发白了,身体也垮了。 1991年,廖复初终于出狱。那年他70多岁了,出狱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没有户口,啥补助都领不到,靠捡废品卖钱勉强维持。老婆孩子跟着遭罪,全家挤在武汉郊区的破屋子里。有一次,他翻废纸堆时,捡到一份1985年的长江日报,上面有李实的回忆录,讲的就是当年筹粮的事,提到毛老太捐的1000担粮食。廖复初一看,这不是自家祖母吗?他顿时觉得有机会证明廖家对革命的贡献,或许能解决户口问题。 他先去武汉干休所打听李实的下落,结果李实早几年就去世了。那回忆录是老战士马希良代笔的,马希良原名马兴,当年是359旅的参谋,对捐粮的事印象深,因为那粮食救了不少人的命。 廖复初没灰心,他写信给马希良,讲了自己的情况和廖家的历史。马希良收到信后,核实了身份,觉得这事儿得帮。他亲笔写信给王震,那信里就一句话:“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还附上了廖复初的详细资料。王震那时是国家副主席,收到信后马上想起了1945年的那件事。他让相关部门去查,三个月时间,档案翻了个遍,老战士访谈了不少,最后确认了廖家的贡献。户口本很快就办下来了,还给了800块钱的安家费。从那以后,廖复初的日子好过了些,能领到民政补助,不用再为基本生活发愁。 这故事其实反映了那个时代很多家庭的起落。廖家从富裕地主,到捐粮支持革命,再到因为矿警队的事儿牵连,廖复初坐牢那么久。出狱后靠一封信翻盘,靠的是历史事实摆在那儿。毛老太的捐粮不是小事儿,当年部队南下,国民党重兵压境,粮食短缺差点让队伍散了。1000担粮食不是小数目,够3000多人吃一段时间。那时候农村粮食紧,普通人家自家都勉强够吃,廖家能拿出来这么多,确实帮了大忙。王震他们后来也没忘这事儿,只是时间长了,中间断了联系。 廖复初的遭遇也挺典型的。建国初期土改,地主成分的人日子难过,加上矿警队那些坏事儿,他被判得重。矿警队被国民党利用,干了抢掠之类的勾当,廖复初作为负责人跑不掉责任。关了40年,出来社会变了样,他得从头适应。捡废品那段日子,估计挺煎熬的,每天出门翻垃圾,卖点钱买米面。发现报纸是个转机,那篇文章正好提到捐粮,给了他希望。他联系马希良,马希良又转给王震,这链条一环扣一环。 王震收到信后行动快,指示核查,这也说明他没忘老事儿。核查过程严谨,三个月不是白等的,档案、证人一个不少。确认后,民政部门直接上门,户口解决了,钱也给了。800块在1991年不算少,能买些家具日用品,让一家人喘口气。廖复初后来生活稳定了些,没再为户口烦恼。这事儿传开后,也成了个例子,提醒人们历史不能忘,贡献得记着。
1991年,一个服刑40多年的犯人出狱后,给王震写了一封信,信中只有一句话:“您
历史破局者
2025-08-23 10:13:58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