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中有位遇水搭桥的牛人,你知道他是谁吗 何涤宙,浙江临海人,十七岁考入黄埔军校二期 一九三三年五月,在第四次反围剿时, 何涤宙(国民党第五十二师工兵营营长)被红军俘虏 何涤宙是工兵方面的精英,又懂外文,被安排到红军大学当教员 从国军少校到红军教员,这个落差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教学之余,何涤宙在中央苏区会昌、兴国、瑞金和于都指导搭架了不少座桥梁 一九三四年十月,干部团成员何涤宙参加了长征 一路上红军遇到了许多河流,作为作业人士,何涤宙指挥搭架了不少桥梁 其中包括乌江浮桥,使大队红军顺利通过攻占遵义 遵义会议期间,何涤宙在遵义城内停留十天,曾数次去饭馆吃饭,这在他写的遵义十天日志中有记载 因此许多人觉得,何涤宙身上有一种与工农出身的红军战士格格不入的小资情调 和所有红军官兵一样,何涤宙爬雪山、过草地、风餐露宿、饥寒交迫 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饮食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 长征结束后,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凡走完长征的人,都可以直接入党,何涤宙自然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 一九三六年五月后,何涤宙出任红军大学教务部主任,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业余时间,有人看见何涤宙打球健身 一九三七年,何涤宙请求去武汉看病,得到组织上的同意,遂离开了延安 据传何涤宙抵达武汉后,偶遇老乡、黄埔军校同学王公遐,继而面见了蒋介石 蒋介石念其是自己的学生,又是同乡,故不究既往,让他安心养病 有人说,何涤宙是不是受组织密派去从事统战工作的,这种说法不太可信 要知道何涤宙只是一名原国民党少校军官,能量人脉十分有限 笔者认为,何涤宙之所以离开革命队伍,一是他确实患有疾病需要医治,二是和他身上没有改造好的三观有关 何涤宙虽然参加了红军,经历过长征,还入了党,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依然存在 生活方面,何涤宙喜欢享受,过不惯革命队伍里的清苦日子 一九四二年,国军暂编第二师成立,王公遐和何涤宙分别担任少将师长和参谋长 抗战期间,暂编第二师战功不大,表现平平 同年,何涤宙因病去世,年仅三十四岁 一九四六年,王公遐因牵涉上海资本家荣德生绑架案被捕入狱 何涤宙当年在中央苏区建造的桥梁,很多年以后仍在使用 如果当初不离开延安,何涤宙也许一样会因病早逝,但绝不会如此籍籍无名,你说是吗 左图:何涤宙在黄埔军校 中图:何涤宙在长征中 右图:何涤宙在遵义
两大红军会师,四位将领高调支持张国焘,毛主席后来如何对他们?“1955年9月,
【4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