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欧会晤48小时后,俄罗斯连泼两盆冷水,特朗普紧急改口 2025年8月阿拉斯加的美俄元首会晤刚刚落幕,全球媒体还在解读特朗普与普京那长达十几秒的握手意味着什么时,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却在48小时内连续两次向西方泼出冷水。 先是给“普泽会晤”降调,再是否决美欧主导的乌克兰安全保障方案。 这一连串外交动作迫使原本宣称会谈“非常成功”的特朗普紧急改口,公开表示“普京可能并不想达成协议”,这场被寄予厚望的和谈进程尚未开始就蒙上了浓重阴影。 8月15日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会谈现场出现了一场微妙的外交变奏——原本计划的"一对一"密谈在开场前突然升级为美俄双方各三人的代表团对话。 会谈结束后,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用其标志性的大写字母欢呼会谈"非常成功",并迫不及待地透露已收到访问莫斯科的邀请,甚至断言"普京是真心想结束战争"。 然而莫斯科方面释放的信号却展现出令人玩味的温差:普京虽然原则上接受了美国为乌克兰提供类似北约第五条款的安全保障,却巧妙地设置了两个关键限制条件,乌克兰不得正式加入北约,同时禁止西方在乌境内驻军。 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外交策略,与俄罗斯在2015年伊朗核问题谈判中的做法异曲同工,当时俄方也是表面支持协议框架,却通过技术性条款保留了自身的战略空间。 值得深思的是,就在会谈前一周,普京签署了一项关于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外汇收益结汇的法令,这一动作被金融分析师解读为提前构筑金融防线的信号。 这种经济层面的未雨绸缪,与外交谈判中的谨慎姿态形成呼应,似乎表明俄方早已对会谈结果设定了明确的底线——既要展现和解姿态,又要确保核心利益不受损害。 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大国博弈策略,正在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新常态。 这种看似让步实则划红线的做法,体现了俄罗斯一贯的“妥协艺术”——用原则性同意换取实质性否决权。 会晤结束后,白宫放风称“普京已承诺与泽连斯基直接会面”,但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随即泼下第一盆冷水。 8月19日拉夫罗夫的表态可谓给急于求成的美方泼了一盆冷水——他强调任何对话都需"自下而上从专家层面启动",高层会晤必须经过"周密准备"而非沦为"政治炒作",这番表态实际上给特朗普力推的"普泽峰会"按下了暂停键。 这种渐进式谈判模式与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策略如出一辙:2017年阿斯塔纳和谈时,俄方就坚持先由军事专家确定非军事区细节,再将议题提升至政治层面。 如今俄方显然希望复制这种"技术先行、政治跟进"的模式,既能控制谈判节奏,又可避免乌克兰问题被西方舆论主导。 而美乌方面期待的"自上而下"快速达成协议的方式,很可能因为缺乏技术层面支撑而重蹈《明斯克协议》执行不力的覆辙。 这种程序性分歧背后是双方信任的严重缺失——普京清晰记得1994年《布达佩斯备忘录》的教训,当时西方对乌克兰的安全保证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中形同虚设。 8月20日,拉夫罗夫泼下第二盆冷水,明确反对美欧在18日多方会谈中达成的对乌安全保障共识。 他强调任何安全保障方案都必须有俄罗斯参与,且应由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共同制定,这一表态直接否定了西方试图单方面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护的企图。 俄方的反对有其战略考量:西方提议的“欧洲军队驻乌+美国指挥”模式,本质上仍是北约东扩的变种。 更何况欧洲在派兵问题上存在内在缺陷——若要保障乌克兰1000公里战线安全,需投入10万以上兵力,这对兵力匮乏且内部分歧严重的欧洲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俄方的连续反击,特朗普在8月19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紧急改口,一改此前乐观语调,表示“普京可能并不想达成协议”,并承认自己可能面临“艰难局面”,这种立场急转暴露了美国外交的三个深层困境: 首先,特朗普需要在2026年中期选举前兑现“结束战争”的承诺,而普京恰恰善于利用对手的时间压力获取谈判优势。 其次,欧洲八国(丹麦、芬兰、瑞典、挪威、冰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在会谈后立即发表联合声明,明确反对任何牺牲乌克兰利益的“私下交易”,凸显了大西洋两岸的战略分歧。 最后,特朗普既不愿派遣美军介入,又难以通过制裁施压(俄罗斯已适应制裁环境),更无法说服俄乌任何一方做出实质性让步,导致其调停手段捉襟见肘。 当前局势与2015年《明斯克协议》谈判时有惊人相似之处:同样是欧洲试图斡旋,同样是俄罗斯以“渐进谈判”为策略,同样是乌克兰面临领土妥协压力。 但这次的关键变量是特朗普的“交易式外交”与欧洲的“战略自主”诉求之间的碰撞。 中国早在今年2月就指出:“乌克兰问题有复杂历史背景,解决关键是通过对话谈判实现停火,而非简单施压或单方面妥协”,这一判断在当前局势中愈发显现其预见性。
美俄欧会晤48小时后,俄罗斯连泼两盆冷水,特朗普紧急改口 2025年8月阿拉斯加
古往寻踪者
2025-08-23 04:49:04
0
阅读: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