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越买越少,普京没办法再装看不见,要来中国敞开心扉聊一次 俄罗斯总统普京正面临一个日益艰难的局面。中国对俄罗斯商品的采购量正在减少,这直接触及了俄罗斯的经济命脉。此前数年,中俄两国间的贸易额曾显著增长,俄罗斯一度将中国视为其重要的经济“后方”或“补给线”。 然而,进入2025年,中国的进口量已连续数月出现下降。这种下降立即使俄罗斯的财政感受到了类似“卡脖子”的压力,情况变得十分紧迫。普京无法再忽视这一趋势,计划亲自前往中国进行坦诚的会谈。 贸易下滑的转折点实际上早在2025年年初,就已经清晰显现。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长阿利汉诺夫公开承认,中俄贸易量从1月开始逐月下滑。 俄媒的措辞表明,当前贸易形势的严峻性,已经得到了官方和媒体的普遍认可。 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7月,中俄双边贸易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表明贸易活动出现了真实收缩。 贸易额基数较大,且连续数月下降,这不是市场上的小型波动。它反映了一种实实在在的收缩趋势,对双方都产生了影响。 具体来看,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减少成品油进口量下降,这是所有主要商品中降幅最大的一个。 液化天然气进口减少了13%,木材进口下降了10%。就连煤炭进口也下降了10%,显示出广泛的萎缩。简言之,中国对俄罗斯主要大宗商品的需求几乎全面萎缩。 波兰经济学家马切伊·卡尔瓦辛斯基直言,中国减少进口会瞬间加大俄罗斯的财政压力。俄罗斯联邦预算的三分之一以上,都来源于与能源相关的税收和关税。 出口量下降,直接导致财政现金流缩水。军费开支、社会福利和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等各项支出,都会受到牵连,俄罗斯的财政压力剧增。对俄罗斯来说,中国的需求,是维持其财政稳定的关键支持。 导致进口减少的原因,并非中俄两国关系出现了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当前的国内需求发生了变化,这是一次重要的经济结构调整。 去年油价高企时,中国大量进口原油,部分是为了补充库存,部分是为了锁定价格。2025年油价回落,中国国内原油库存充足,因此进口量自然随之减少。 中国自身并不缺乏成品油,俄罗斯对华出口主要起到“填补缺口”的作用。2025年中国国内对成品油的“缺口”变小,直接导致成品油进口量大幅缩减近三成。 中国近年来新能源替代进程加快,导致天然气实际用量低于预期。此外,中国已通过长期合同锁定了部分天然气供应,对现货市场的需求减弱。 木材和煤炭的进口量,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相关。中国房地产行业正在从高周转模式向高质量住房转型。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在放缓速度。因此,中国减少木材和煤炭进口,是市场和政策调整的必然趋势,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内在变化。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大规模依赖传统能源。中国的新能源、储能和清洁能源产业正在快速扩张。 中国能源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未来会更加清洁高效。这意味着俄罗斯主要出口的那些大宗商品,未来在中国市场只会越来越边缘化。 普京清楚当前形势的严峻性,无法再将贸易下滑归结为暂时的市场波动。面对持续下滑的数据,普京必须采取实际行动。 俄罗斯提议在8月底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安排一次中俄印三方会谈。普京和印度总理莫迪预计于8月31日抵达中国参加上合峰会。 除了峰会,俄方还希望借此机会牵头成立一个中俄印三方会谈机制。普京此举在形式上具有合理性,因为相关领导人已计划参会,无需额外安排。 中国对这一事态的态度非常明确:不会为了填补俄罗斯的财政缺口而刻意增加进口。中国的进口决策完全基于自身的需求。 进口量减少是因为国内不需要那么多,进口量增加也是因为国内有需求,与俄罗斯的财政状况无关。普京自然希望中国能够增加采购量,最好能恢复到去年的水平。 但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大规模依赖传统能源。俄罗斯最不愿承认的痛点在于,它对中国的依赖日益加深。 与此同时,中国对俄罗斯的依赖程度却在下降。这种不对称的依赖关系将变得越来越明显,改变了双方的经济格局。 普京此次“敞开心扉”的访问,更多是出于一种无奈的选择。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国进口减少导致俄罗斯财政承压。 普京希望通过外交突破来缓解当前的困境。然而,外交努力通常只能带来象征意义和心理安慰。 有的网友认为“俄罗斯在图门江出口建的小桥,说明俄罗斯跟本不是和中国真的友好。” 除此之外还有网友觉的“其实如果中国不是背靠背的大战略使然,中国市场不会对俄开那么大进口渠道,目前中国是能源基本上是剩余国,这要得益于风能,太阳能,水能,核能的大力发展,减少对化石然料的依赖。” 普京此行渴望获得关键的物质支持。但中国可能只能提供象征性的道义支持,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其他手段。这种冷峻的经济现实,无论是否情愿,都必须面对。
中国越买越少,普京没办法再装看不见,要来中国敞开心扉聊一次 俄罗斯总统普京正
热带雨林聊世界
2025-08-22 22:57: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