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初年,首辅张居正挥毫疾书,字迹如游龙惊蛇,被紧急送往六部衙门。兵部郎中沈应时接到批文时,冷汗却浸透了中衣——那张满是狂草的纸页,他只能辨认出“边饷”“催解”寥寥数字,余下皆是难以破解的墨团。若误读首辅狂草手谕,轻则贬官夺俸,重则下诏狱问罪。 这样的困境每日都在京师衙署上演。据《明史·张居正传》载:“居正手札恣肆,如风雨骤至,属官多不能识。”太仆寺卿曾暗中将无法辨认的手谕封存,半月间积压竟达二十七件之多。 万历六年,给事中邱岳偶然发现,张居正的儿子国子监生张嗣修能精准解读其父手书。消息很快在官僚间传开,据《万历野获编》记载,张嗣修处“终日冠盖相望”,官员们揣着密函排队求见。 然而解密需付出代价。沈德符在书中暗指:“嗣修每字索银十两,至有典衣以偿者。”某次兵部为解边关急报,竟凑银二百两才得全文译出。 这场秘密交易持续了四年之久,直到万历十年六月张居正病逝。十二月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联名弹劾,揭开“草书索贿”案。刑部档案显示:查实张嗣修藉解读手谕敛财逾万两。 万历十一年四月,圣旨下:张嗣修革去功名,流放烟瘴之地。《明神宗实录》载其“终戍所”,而张居正其他子侄皆得保全性命。曾经依靠解密权获得的巨额财富,最终成为加重其罪状的铁证。 故宫博物院现存张居正《奏对稿》中,仍可见那些如疾风骤雨的笔迹。历史学者在档案深处发现,真正导致张嗣修悲剧的,或许不仅是那些明码标价的文字交易,更是权力体系中那些不曾破译的禁忌。明朝首辅 张居正传奇故事
朱元璋驾崩的时候,其他人在做什么?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