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访孔博探非遗,承文脉创新意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非遗拾

博速搞笑 2025-08-22 17:28:30

【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访孔博探非遗,承文脉创新意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非遗拾遗,匠心筑梦”社会实践队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号召,于2025年7月5日,来到孔子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探索非遗文化在儒家文化发源地的传承与创新,力求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中找到非遗传承的新方向。

孔子博物馆位于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不仅收藏了大量与孔子及儒家思想相关的文物,还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包括传统技艺、民俗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独特的建筑风格,将传统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体现“礼乐相成”理念,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于一体的文化殿堂。

刚踏入博物馆,“非遗拾遗,匠心筑梦”社会实践队队员们就被一座高大的孔子像吸引,这座由亚克力材料制成的书柜拼凑而成的雕像,配合背后光效,营造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震撼效果,队员们对先哲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随后,队员们依次参观各个展厅,从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开始,深入了解孔子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和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带着对非遗技艺的探寻目光,队员们在参观中重点关注蕴含非遗技艺的文物。从春秋时期的青铜礼器铸造技艺,到古代典籍的装帧、篆刻技艺,他们仔细观察每一件文物所体现的传统工艺细节,一边记录一边交流:青铜器上的纹饰是如何通过失蜡法等古老技艺打造而成?古籍上的字迹运用了怎样的笔墨技巧?这些讨论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非遗技艺正是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些精湛的技艺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并加以传承。”

为了系统探究非遗技艺的创新传承路径,“非遗拾遗,匠心筑梦”社会实践队以“科技赋能非遗”为线索展开深入体验。队员们亲身体验了运用VR技术还原的传统技艺制作过程,比如借助三维动画直观了解古代纺织技艺的操作流程;随后在智慧导览系统的帮助下,获取更多非遗技艺的详细信息,结合线上语音讲解,清晰梳理不同非遗技艺的历史背景和传承现状。

在多媒体互动展厅,队员们进一步通过实践感受科技与非遗的融合魅力。他们在触屏式小篆书写体验中认真模仿、反复练习,亲身感受书法这一非遗技艺的笔墨韵味;在传统礼仪相关的互动环节中,于实践中体会传统礼仪规范背后的文化内涵。这些体验让队员们直观认识到:“现代科技让非遗技艺‘活’了起来,这种互动体验能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技艺的乐趣,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离开互动展厅后,队员们又将目光投向博物馆文创店,探究非遗技艺如何通过文创产品融入现代生活。他们仔细观察运用传统篆刻技艺制作的孔子金属书签,感受其中的工艺美感;探讨“考不倒”不倒翁的制作工艺如何体现传统手工技巧,认真记录这些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和工艺运用,为思考非遗技艺的创新传承积累素材。

活动最后,实践队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围绕“儒家文化传承与创新”展开座谈。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类展览、教育活动和文化交流,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者,已成为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平台,同时正不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展示形式,让传统文化更贴近大众。这一分享与队员们此前对“科技赋能非遗”的探索形成呼应,更让他们明确:传统文化传承需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创新传播方式。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非遗拾遗,匠心筑梦”社会实践队不仅深入了解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独特价值和生命力,更以青年学子独有的敏锐与担当,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青春思考。队员们表示,将把所学所感带回校园,通过多种形式传播儒家文化,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

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

0 阅读:0
博速搞笑

博速搞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