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暖童心,照亮困境儿童成长途》 爱暖童心,照亮困境儿童成长途
2025年7月7日,曲阜师范大学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走进日照市利群社区的日照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以“阳光护花 照亮未来”为主题开展困境儿童关爱行动,通过系统化服务回应困境儿童成长需求,为基层儿童关爱工作注入高校力量,将高校的专业资源与基层的实际需求精准对接,用青春行动诠释社会责任。
据悉,本次行动聚焦困境儿童多元需求,从心理关爱、圆梦微心愿、成长研学等多个维度展开服务。在心理关爱方面,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借助《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抑郁自评量表(PHQ-9)》等专业工具,为600名孤困、留守和流动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动态档案以精准识别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儿童,分别实施电话随访、团体辅导、一对一咨询等干预措施,旨在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提升心理韧性。同时,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计划形成2份典型心理干预案例报告,为后续相关工作提供可复制的专业模板,推动建立常态化心理帮扶机制。其中,“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为儿童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平台,助力他们更好地接纳自我、发展自我。
在圆梦微心愿服务中,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为200名困境儿童实现个性化微心愿,通过心愿墙展示、志愿者手写鼓励信等仪式化发放方式,增强儿童的被关爱感,传递社会温暖,进而提升其价值感与自信心。此外,结合观影《银河补习班》及互动讨论、团队挑战等活动,引导儿童思考逆境成长,促进同辈群体间的互助支持,搭建起社会关爱与儿童需求的连接桥梁。
成长研学服务则针对不同年龄段困境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电影之旅、海洋之旅、爱国之旅等5个小组的活动,覆盖200人。活动通过自然观察、团队合作、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帮助儿童感受生命价值,增强自信自立精神。同时,在研学过程中嵌入法治宣传、安全教育、核心价值观传播等内容,借助“生命之桥”搭建“成长能量餐盒”互动等形式,引导儿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社会认知。
据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介绍,此次行动注重社会资源的整合,致力于构建多方协同的关爱体系。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积极联动爱心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打造公益慈善项目平台,聚焦困境儿童需求,常态化、精细化开展关爱慰问活动。据悉,合同期内链接社会慈善资源效益将不少于项目总金额的50%,以此降低项目执行成本,扩大服务覆盖面。同时,组建不少于40人的志愿服务队,整合心理咨询师、社工、大学生等专业力量,形成“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实现“专业主导+社会参与”的服务常态化,提升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的专业性与持续性。
在服务经验与模式输出方面,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计划在项目周期内形成不少于2个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典型案例,提炼“需求评估-分层服务-跟踪反馈”的闭环服务模式,并制定《困境儿童心理干预服务手册》《研学活动操作规范》等标准化文件,为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提供可参考的服务模板。此外,利用市民政局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动态宣传,推广项目成果与困境儿童关爱理念,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并参与困境儿童帮扶工作,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困境儿童的良好氛围。
为确保服务质量与可持续性,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在项目执行与管理上有着明确规划。自签订合同之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前,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将完成所有服务内容,并按照采购人要求定期提交成果资料,如心理健康测评报告、微心愿实现记录、研学活动总结等,确保服务成果符合国家和山东省行业规范,通过采购人组织的验收。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妥善保管所有文件资料,建立“月度例会+动态监测+第三方评估”机制,实时优化服务策略,保证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提升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的规范性与专业性。
同时,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着力探索困境儿童关爱长效机制,通过“时光信箱”收集儿童写给一年后的自己的信件并在次年重启,开展覆盖500名家长的家长课堂以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等设计,将短期项目转化为长期关怀,确保对困境儿童的影响持续渗透,助力其长期成长。在此基础上,推动“基层+政府+社会”三重服务体系的构建,为完善全市乃至全省的困境儿童帮扶体系提供实践经验,促进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从单一化、碎片化向系统化、精准化转型。
此次曲阜师范大学“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队”的暑期“三下乡”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通过精准对接困境儿童需求、整合多方资源、探索长效机制,为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也为高校参与基层儿童关爱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实践范例。
中国青年网日照7月7日电(通讯员 徐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