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敢在钓鱼岛启用大型无人机?说白了,这不是怕不怕的问题,而是日本吃准了中国不会真动手,历史上,日本就习惯瞅准机会咬中国一口,吃饱了歇一阵、伤好了再来下一轮——在他们眼里,这就像虎狼对牛羊的游戏规则。 近年来,日本海上保安厅和自卫队一直在强化无人机应用。就拿这次启用的MQ-9B“海上卫士”来说,这玩意儿是美国通用公司的产品,续航里程能达到4300公里,能在1万米以上高空执行侦察监视任务,还能实时传输影像。 从2025年4月开始,这种无人机就多次在钓鱼岛周边上空飞行,负责对中国海警船的警戒监视。日本这么做,一方面是想弥补海上舰艇和空中飞机力量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在试探中国的反应。 他们心里清楚,这种军事级别的无人机侵入中国领空,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但他们赌的就是中国不会采取过激行动。 2014年的《美日联合声明》明确提到,《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日本施政区域。这相当于给日本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觉得有美国在背后撑腰,中国不敢轻易动手。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尤其是在冲绳的基地,为日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日本心里明白,只要有美国在,他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挑衅行为就有了一层“保护罩”。 日本国内的政治因素也不容忽视,右翼势力在日本政坛一直有很大影响力,他们推动修改和平宪法,扩大自卫队的权限,为军事扩张提供法律基础。 近年来,日本防卫预算不断增加,还计划引进攻击型无人机和远程导弹,这些动作都是在为军事行动铺路。国内政治压力也让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强硬姿态,以转移国内矛盾,提升支持率。 比如2012年的“购岛”闹剧,就是日本政府为了迎合右翼势力,同时缓解国内经济压力而采取的挑衅行动。 从历史上看,日本一直有趁虚而入的习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瞅准清朝国力衰退,发动战争夺取了台湾和钓鱼岛;2012年,又单方面宣布钓鱼岛“国有化”,挑起事端。这种行为模式显示,日本惯于利用时机试探中国的底线,一旦发现中国反应不够强烈,就会得寸进尺。这次启用大型无人机,也是这种历史惯性的延续。 另外,当前的国际形势也给了日本可乘之机。中美博弈日益激烈,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的重要盟友,自然要配合美国的战略。 他们认为,在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下,中国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应对美国的挑战上,对钓鱼岛问题可能会采取克制态度,避免直接冲突。这种误判让日本觉得有机可乘,于是选择在这个时候升级对钓鱼岛的监视。 不过,日本的如意算盘可能打错了。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拥有无可争辩的历史和法理依据,从外交部的多次声明到海警船的常态化巡航,都显示了中国捍卫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 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已经明确表示,将持续在钓鱼岛领海内开展维权执法活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而且,中国近年来的军事实力不断提升,完全有能力应对任何形式的挑衅。如果日本继续一意孤行,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说到底,日本的这种行为是典型的“恃强凌弱”。他们仗着有美国撑腰,又看准了中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的克制,就想通过这种小动作来强化所谓的“实际控制”。 但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任何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都是徒劳的,中国人民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决心不可动摇。日本如果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下去,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国准备在仁爱礁大干一场?”8月22日,就在菲律宾与中方在仁爱礁出现冲突之际,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