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卖中国,还不能卖别人?全世界就中国吃菜籽油?”就在中国宣布对加拿大油菜籽征收75.8%的反倾销保证金后,不少键盘经济学家立马跳出来指点江山。 8月12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一项公告。这份公告明确表示,从8月14日开始,中国将对原产于加拿大的进口油菜籽征收高达75.8%的反倾销保证金。 这项75.8%的反倾销保证金,实际上等于关闭了加拿大油菜籽进入中国市场的大门。要知道,早在今年3月,中国就已对加拿大的菜籽油和菜粕加征了100%的关税,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些观点认为,一个市场不买,总有其他市场会买。 那些轻率地声称“不卖中国还能卖别人”的说法,其实是缺乏对农业贸易深层理解的表现。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的复杂性,远超这种一厢情愿的想象,放眼全球,一年油菜籽的总产量超过7000万吨。而中国每年对油菜籽的需求量,则超过了2000万吨。 这意味着,中国在全球油菜籽总产量中的消费占比超过了三成。粗略计算,全球每三粒油菜籽,就有一粒最终会进入中国的加工链条,其庞大的需求量,与加拿大油菜籽的出口结构高度契合。 这种深度契合,构建了一种难以轻易瓦解的相互依赖关系。加拿大油菜籽出口的传统目的地中,中国市场占据了显著的份额,在过去的一年里,加拿大对中国出口的油菜籽突破了500万吨。这批出口油菜籽的总价值,更是接近50亿加元。 有数据显示,中国曾占据加拿大年出口量的40%以上;还有说法提到,传统上加拿大超过六成的油菜籽销往中国,试图将中国市场空出的巨大供应量转向其他国家,将遭遇重重阻碍。这绝非简单的买家替换,而是全球供应格局下的结构性壁垒。 以欧盟市场为例,它自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油菜籽生产大户。欧盟每年的产量稳定在2000万吨左右,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如果数百万吨的外来油菜籽突然涌入,很可能引发欧洲本地农民的强烈反抗。 再看印度,它确实是食用油消费大国,但其外汇储备有限。去年,印度从加拿大进口的油菜籽还不到30万吨,印度政府为了保护本国农民,对外来油料进口实行严格的管控政策。因此,印度市场难以一口气接纳数百万吨的油菜籽。 日本和韩国的饮食结构中,菜籽油的消费占比不足5%。这两个国家的厨房,主要由大豆油、橄榄油和玉米油占据,短期内想要改变日韩消费者几十年的饮食习惯,从而大幅增加菜籽油的消费量,这很不现实。 将油菜籽加工成菜油或菜粕再出口的途径,也已被中方加征的关税政策所阻断,加拿大国内将油菜籽转为生物燃料的加工能力不足,无法消化如此庞大的原料积压。 即使勉强找到其他潜在买家,这些市场的总需求量加起来,也可能不足中国市场的三分之一,这些替代市场甚至可能要求加拿大大幅降价,降幅可能高达30%,这将给农民带来更多损失。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是该国最大的油菜籽产区。今年,该省种植了1200万英亩的油菜籽,创下近五年来的新高,过去,萨斯喀彻温省70%以上的油菜籽生产,都曾依赖中国市场进行消化。眼下,当地油菜籽储存设施存在约300万吨的容量缺口。 许多农民不得不将刚收割的油菜籽露天堆放,仅用塑料布草草覆盖。露天堆放的油菜籽,面临着发霉变质的巨大风险,加拿大的油菜籽期货价格已经出现了大幅下跌。粮食贸易商们纷纷暂停报价,导致交易活动几乎停滞。 一些农民在短时间内,账面上的资产直接蒸发了数万加元。他们面临着贷款难以偿还、化肥资金无着落的困境,这些困境,构成了成千上万个加拿大农村家庭正在经历的生存危机。这是贸易波动带来的,不容忽视的沉重代价。 国际贸易远不是简单地“换个买家”就能解决的问题。它牵扯到实际的供应链、市场需求和地缘经济,没有任何一个市场能够轻易承接中国市场留下的巨大缺口。也没有任何一个生产国能够在短期内找到替代的“救命买家”。 面对市场变化,中国已开始通过提高国产油菜籽产量来应对。同时,中国也在积极从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寻找新的供应来源。 例如,中粮集团已订购了5万吨澳大利亚新季油菜籽。这是中国自2020年以来,首次从澳大利亚进口油菜籽,澳大利亚方面正积极配合,包括腾空仓库、缩短货轮备航时间。他们甚至调整了港口作业时间以配合北京时间,更好地对接中国市场。 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最终可能需要自身承担后果。中国市场在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并非轻易能够替代,国际贸易强调长期合作与稳定。单方面的贸易干预行为,可能导致合作伙伴重新评估其合作关系,并扰乱整体贸易格局。 加拿大油菜籽的案例深刻揭示了全球化时代贸易关系的复杂性与不可替代性。任何对市场规律的轻视或政治化干预,都可能产生深远且难以预料的经济后果。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中国对加拿大油菜籽征收保证金,“加拿大震惊了,得抓紧找中国啊”》观察者网2025-08-13
中国从巴西买了240万吨大豆,巴西大豆449美元一吨,中国从巴西购买了240万吨
【6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