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国军上将陈仪被押去刑场,监刑的蒋鼎文给他送来酒菜,陈仪怒斥:不必了,若念旧情,给个痛快!谁知,这句话竟让背叛者汤恩伯遗臭万年。 1950年6月18日,台北马场町。陈仪站在行刑地,65岁的他神色平静。监刑官是老同学蒋鼎文,两人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同窗。 陈仪出身浙江绍兴,1902年赴日留学,先后就读振武学校和陆军士官学校第五期。他与蒋鼎文、汤恩伯等人都曾在此求学。 汤恩伯原本是浙江武义的小学教员,1926年在日本明治大学读书时结识陈仪。陈仪不仅资助他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深造,还将干女儿王竞白许配给他。汤恩伯为表感激,改名“恩伯”。 抗战期间,陈仪在军中多次提携汤恩伯。1937年淞沪会战时,陈仪将汤恩伯从团长破格提拔为师长。1948年陈仪出任浙江省主席后,又举荐汤恩伯担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 然而这段情谊最终走向破裂,1949年初,陈仪试图与中共接触,寻求和平起义的可能。汤恩伯得知后向蒋介石告密。2月17日,陈仪在上海被捕。 军事法庭审判时,陈仪拒绝认罪。据台湾“国史馆”档案,他在狱中每日练习书法,多次书写文天祥诗句。基隆监狱的看守人员曾回忆,陈仪在狱中始终保持镇定。 行刑当天,蒋鼎文作为监刑官到场。刑场外确有车辆停留,但汤恩伯并未现身。陈仪的遗体后被家属领回安葬。 汤恩伯后来迁居日本,1954年他在东京顺天堂医院病逝,终年56岁。而蒋鼎文则在晚年回忆录中提及此事,称陈仪赴刑场时“步履从容”。 陈仪案是国共内战末期的重要事件,他从国民党高级将领到寻求起义,最终被处决,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这段历史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师生情、翁婿义最终都败给了政治立场的分歧。 陈仪的一生从晚清到民国,从留学东洋到投身革命,最终在两岸对峙的大背景下走向悲剧。他与汤恩伯、蒋鼎文的恩怨纠葛,成为那个动荡年代的缩影。 这段历史让我们知道,在大时代的洪流中,个人命运往往身不由己。陈仪案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信源:
1950年,国军上将陈仪被押去刑场,监刑的蒋鼎文给他送来酒菜,陈仪怒斥:不必了,
棉花糖小仙女
2025-08-22 01:09: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