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一伙日伪军伪装成新四军伤兵进入王家村,老乡赶紧迎上去欲照顾,对方乘机说道:“大爷我们和部队走散了,怎么办呀!”老乡拍胸脯道:“六支队就在芒砀山!”日伪军暗笑,立即把情报送回。随即3000日军合围芒砀山,六支队第一总队遭遇灭顶之灾! 1940年初,豫皖苏边区的抗日形势异常紧张。新四军第6支队第1总队在总队长鲁雨亭率领下,2月下旬至3月中旬,在芒砀山地区成功进行两次反击日军”围剿”的战役,歼灭日军佐野联队长以下60余人、伪军数百人。这支抗日劲旅的连战连胜让日军坐立不安,驻徐州的日军指挥官决定采用更加阴险的手段来对付这支队伍。 日军的计划相当周密。他们派出训练有素的特工,这些人熟悉新四军的服装、口音甚至作战习惯。侵华日军在以重兵扫荡我抗日根据地的同时,还派出大批间谍、汉奸潜入我抗日根据地刺探军情、偷窃文件。这次行动更是精心策划,日伪军特工们化妆成新四军伤兵,分成若干小组渗透到与新四军有联系的村庄中。 王家村的那个黄昏注定不平凡。四名身着破旧军装、满身血污的”新四军战士”蹒跚着走进村子。他们的伪装做得相当逼真,不仅服装符合新四军的样式,就连受伤的部位和神态都经过精心设计。当地老乡看到这些”伤兵”,立即被他们可怜的样子打动,热情地上前招呼。 这些日伪军特工显然受过专门训练,他们深知如何利用中国老百姓对子弟兵的朴素感情。当老乡表示要帮助他们时,其中一人装作虚弱的样子询问如何联系部队。这个看似合理的请求成功骗取了老乡的信任,那位善良的村民拍着胸脯告诉他们:“六支队就在芒砀山!” 这句话简直就是送到敌人嘴边的情报。日伪军特工们强忍内心的兴奋,继续装作感激涕零的样子,然后趁着夜色离开了王家村。他们立即将这个关键情报送回日军指挥部,为即将到来的大包围提供了准确的目标。 驻徐州日军恼羞成怒,纠集第21师团本野旅团及伪军第3军数千人,于3月31日晚,包围第1总队驻地芒砀山地区。日军这次动用了3000多人的兵力,分成四路向芒砀山发起合围。他们的行动迅速而隐蔽,显然是有备而来。 4月1日8时许,日、伪军数千人在炮兵的配合下,分四路向第1总队驻地发起进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包围,鲁雨亭迅速做出判断,决定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自己则带领特务连抢占李黑楼要点,为主力部队转移争取时间。 李黑楼的战斗异常惨烈。面对异常危急的形势,他与政治委员孔石泉商议决定,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并亲率特务连迅速抢占交通要道李黑楼,构筑阵地,阻击日军,掩护大部队转移。鲁雨亭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多次击退日军进攻。 战斗中,鲁雨亭身中数弹牺牲。这位年仅41岁的抗日英雄就这样倒在了李黑楼的阵地上,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以身许党、以身殉国。他的牺牲不仅是新四军的重大损失,更是整个抗日事业的巨大损失。 这次芒砀山包围战给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一总队造成了严重损失。虽然大部分主力成功突围,但鲁雨亭等优秀指挥员的牺牲让这支部队元气大伤。而这一切的源头,竟然是王家村那个看似普通的情报泄露事件。 八路军、新四军的战况报告多次记载因汉奸告密造成我军事行动失利的事例。王家村的教训再次说明,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战争的胜负。老百姓的善良固然可贵,但面对狡猾的敌人,缺乏必要的警惕性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为纪念鲁雨亭,豫皖苏边区党政军委员会决定将他的生长地山城集改名为”雨亭集”。这位抗日英雄的名字从此与这片土地永远联系在一起,成为后人缅怀的精神坐标。 王家村的悲剧提醒我们,战争年代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敌人的武器。鲁雨亭烈士用生命谱写的英雄赞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今天,我们该如何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教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又该保持怎样的警惕?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的思考。
抗战中,陈赓率部围攻邢台后,听说了件怪事,伪军半夜不睡觉化装成八路军,到处扔手榴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