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决不会再当冤大头!尼日尔首都尼亚美上演着荒诞的一幕。三公里长的车队死死堵在路上,司机们焦躁地等待着早已干涸的加油站,而黑市上,一升汽油的价格已经被炒到了骇人的4美元。 尼日尔这个国家,地处西非内陆,是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其经济以农业和矿业为主,石油和铀矿出口是主要外汇来源,但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2024年极端贫困率仍高达45.3%。 这样一个资源丰富却发展滞后的国家,过去多年里,一直都在依赖国际援助,我们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也始终是其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自1974年建交以来,中国对尼日尔的投入堪称全方位,农业领域,1975年签订的农业合作议定书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中方帮助开发垦区、培训技术人员,提升当地粮食自给能力。 能源领域,中国石油企业累计投入46亿美元,建成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使尼日尔从石油进口国变为出口国,津德尔炼油厂,更承担着全国70%的成品油供应。 基础设施方面,中尼2024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后,双方在铁路、公路、医疗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2023年双边贸易额达6.36亿美元,2024年1-9月同比增长17%。 这些投入,不仅改善了尼日尔的经济结构,更直接惠及当地民生。 可他们过上好日子了,却想将我们一脚踹开。 今年3月13日,尼日尔军政府的一纸驱逐令,彻底打破了中尼合作的和谐局面。 他们以“薪资不平等”、“税务违规”等荒谬理由,要求三名中石油高管48小时内离境,查封炼油厂银行账户,吊销中资酒店营业执照。 所谓“薪资不平等”,实为混淆视听——中国员工承担技术管理职责且需长期驻外,薪资是当地平均收入的24倍,属于绝对高薪。 而“税务问题”,更是忽视尼日尔国有石油公司,拖欠炼油厂4.1亿美元货款的事实。 军政府此举,表面上是维护“资源主权”,实则是转嫁债务危机、讨好外部势力的政治投机。 2023年政变后,尼日尔因驱逐西方驻军遭国际制裁,GDP萎缩4.2%,外汇储备不足5亿美元,财政濒临崩溃。 为填补亏空,他们竟然盯上了中国4亿美元低息贷款,试图通过驱赶中企逃避债务。 同时美国国际开发署,以5亿美元援助为筹码,法国道达尔公司以石油采购为诱惑,唆使尼日尔“去中国化”,削弱中国在西非的影响力。 也就是这一短视操作,很快让尼日尔尝到了苦果。 炼油厂停产后,全国成品油供应锐减70%,首都加油站排起长龙,黑市油价飙升至官方指导价的6倍,医院因缺油停摆,8名重症患者因呼吸机断电死亡。 石油产业瘫痪导致日产量暴跌70%,每天仅滞港费就损失900万美元,矿业投资锐减45%,工业产值下降30%。 更严重的是,中国立即启动国际仲裁,要求赔偿停工损失并偿还贷款本息,同时暂停尼日尔-贝宁输油管道二期工程,切断其国际融资渠道,导致原油出口归零,每天损失200万美元财政收入。 民生方面,联合国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尼日尔恐怖袭击次数同比上升40%,安全局势持续恶化。 8月12日,中国驻尼日尔使馆再次发布安全警告,提醒公民谨慎前往多地,萨赫勒地区恐怖活动频发,已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经济崩溃引发的社会动荡,让3万人失业在家,民众喊出“要中国人回来”的口号,甚至还出现了200名士兵逃亡的现象,军政府内部也因分赃不均矛盾激化。 国际上,尼日尔的孤立无援也愈发明显。 西共体多次斡旋均遭拒绝,8月12日派往尼亚美的特别委员会再次碰壁,反法示威却愈演愈烈。 退出法语国家组织、拒绝西共体调解,使其在非洲和国际舞台上话语权骤降。 俄罗斯虽趁机介入,但其提出的铀矿开采权分成条件(50%收入)远超中方标准,实质是新的掠夺。 面对尼日尔的背信弃义,我们中国还是始终保持战略定力。 外交部第一时间召见尼日尔驻华大使,提出严正交涉,强调中方“保留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 中企果断启动法律程序,向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提交仲裁申请,要求赔偿直接损失12亿美元。 同时我们通过“一带一路”黑名单机制,限制尼日尔融资,并调整对非投资布局,减少对高风险国家的依赖。 这一系列举措,既彰显了维护自身权益的坚定决心,也为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契约精神是国际合作的基石,任何背信行为都将付出代价。 未来若尼日尔执意对抗,等待它的将是经济彻底崩盘、社会全面动荡的结局。 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其GDP增速将降至7.4%,债务可持续性风险进一步加剧。 国际社会的耐心正在耗尽,西共体可能将其永久逐出区域组织,西方国家的援助,也将附带更苛刻的条件。 而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敞开对话大门,但前提是尼日尔必须正视错误,以实际行动重建信任。 在国际交往中,中国从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尼日尔的教训警示世人:与中国合作,方能共赢;背信弃义,终将自食恶果。
一则消息:中国援建的尼日尔凯大吉水电站在投产前夜突然停摆。网友直呼:再也不当冤大
【125评论】【6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