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2013年,原工兵一团政治处的宣传干事韩维民,去麻栗坡烈士陵园给战友王悦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22 00:16:31

[太阳]2013年,原工兵一团政治处的宣传干事韩维民,去麻栗坡烈士陵园给战友王悦发扫墓,负责管理的张园长告诉他:“王悦发同志牺牲29年,一个来扫墓的家人都没有,真可怜!” (参考资料:2013-07-05 厦门日报——官兵捐款为烈属筹路费 烈士92岁母亲圆29年扫墓梦) 在中国的土地上,总有那样一些故事,它们静静地流淌,等待被世人知晓,今天讲述的,便是一个关于坚守、思念与温暖的故事,它跨越了近三十年的漫长岁月,横贯了数千公里的山川阻隔。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届九旬的老母亲,她的心头,承载着一个长达29年的深沉愿望——亲手为远葬南疆的儿子扫墓,可这份绵长的母爱,这份对英烈的追思,却被无情的现实困境牢牢锁住,迟迟未能成行。 究竟是怎样的困境,让一位母亲与她牺牲的儿子相隔29年未能“相见”?又是什么样的力量,最终让这份几乎绝望的思念,化为了现实的告慰? 故事要从遥远的1984年说起,那一年,山东新泰籍的年轻战士王悦发,自1981年应征入伍后,便成为了原工兵一团一营四连的一名普通士兵。 1984年7月,他随部队毅然奔赴云南麻栗坡老山、者阴山地区,投身对越自卫还击战的炮火之中,年轻的生命,却定格在那年9月,王悦发英勇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长眠于异乡的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 烈士的离去,给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沉重打击,紧随其后,王悦发的父亲和两位哥哥也相继辞世,让这个家雪上加霜,家中只剩下92岁高龄、常年病痛缠身的老母亲,以及身体残疾的弟弟王悦祥和妹妹。 家境的极度贫寒,让这群至亲哪怕是前往4000多公里外的云南,去烈士陵园看望亲人,都成了奢望,路费,像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横亘在他们与长眠南疆的亲人之间。 这份被尘封了近三十年的思念,却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里,被一个偶然的发现唤醒。 原工兵一团政治处的宣传干事韩维民,在一次祭拜活动中,偶然从烈士陵园的张院长口中得知一个令人心酸的事实:烈士王悦发牺牲29年了,竟然从未有家人前来扫墓,原因不明。 韩维民听闻后,内心震动,他立即行动起来,深入了解后才发现,原来并不是家人不愿前来,而是因家境过于贫困,实在无力承担这笔巨大的旅费。 深感心痛的韩维民,当即联系上了自己的老团队——驻同安某部的政委林晖,恳切地希望部队能够伸出援手,帮助解决烈属的实际困难。 电话那头,林晖政委的心情非常沉重,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个要求,挂断电话,林晖政委陷入了深刻的自责与反思。 这份沉甸甸的愧疚,化为迅速的行动,林晖政委立即召集了一场碰头会,商讨如何帮助王悦发烈士的家属,会议最终决定,要在全团范围内发起一场募捐活动。 号召一经发出,部队的官兵们立即展现出他们铁血背后蕴藏的柔情与担当,纷纷慷慨解囊,许多官兵将自己平时积攒的存款拿了出来,有的甚至为了省下钱捐款,毅然戒掉了烟,那份真诚,甚至比金钱更珍贵。 截至2013年7月3日上午9时,全团共计为烈士家属募得了整整3万元善款。 当远在山东的92岁老母亲接到这笔承载着军人深情的捐款消息时,她看着儿子生前的照片,泪流不止,她颤抖着嘱咐弟弟王悦祥,到了部队,一定要替自己向那些善良的干部和战士们,恭恭敬敬地磕几个响头,表达最真挚的感谢。 这份承载着母亲29年思念、凝聚着军人深情厚谊的旅程即将启程,王悦发的弟弟王悦祥和妹妹,将代表年迈的母亲,踏上前往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的千里路途,去告慰长眠的哥哥。 而就在2013年7月3日,驻同安某部也收到了来自山东新泰王悦祥的一封沉甸甸的感谢信,同时,一面绣着“英烈英魂守南疆,强国强军振中华”的锦旗也随信寄达,这,无疑是烈属对新时代军人最崇高的敬意与肯定。 这笔3万元的捐款,早已超越了金钱的范畴,它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经济援助,更是在昭示一种对烈士精神的传承与守护,一份对军属困难的真切关怀。 它展现了新一代中国军人“为民、爱民、护民”的本色,以及他们对老一辈革命军人深厚的情谊和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 王悦发烈士的英魂永垂不朽,他的牺牲和家人的坚守将激励着部队官兵,而部队的这份担当,也无疑铸就了新时代军民鱼水情的生动篇章,助力着强军兴国的伟大征程。

0 阅读:42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