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最新爆料:因中国邀请了普京,欧洲多国外交官正在紧急串联,考虑“集体拒绝”出席

火速聊世界 2025-08-21 23:15:26

法媒最新爆料:因中国邀请了普京,欧洲多国外交官正在紧急串联,考虑“集体拒绝”出席9·3大阅兵。   说起来很有意思,2015年中国举办同类活动时,虽然普京也来了,但现场还有捷克、波兰等欧洲国家的领导人,如今快十年过去,国际形势大变――俄乌冲突持续,西方和俄罗斯关系僵到冰点,欧洲这次的反应就特别激烈。   中国邀请普京访华并非简单的礼节性安排,而是传递明确的外交信号,尽管中方表现低调,但欧洲方面已经意识到:在俄乌冲突持续的敏感时期,中国仍与俄罗斯保持正常交往,这种姿态令欧洲感到不安。   有分析认为,欧洲国家之所以要“抱团”缺席,其实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外交表演,一方面,他们需要向国内民众展示对俄罗斯的强硬态度;另一方面,又不想单独得罪中国,于是“要不去就都不去”成了最安全的选择。   欧盟对中国的态度一直很纠结,三年前他们就把中国定义为三重角色:可以谈判的伙伴、经济上的竞争对手、制度层面的对手,这种矛盾心理让欧洲在对华政策上经常摇摆不定,最近的阅兵邀请风波再次凸显了这种尴尬。

其实中国对所谓的"外交抵制"并不陌生,2022年北京冬奥会时,虽然某些西方国家嚷嚷要抵制,但最终还是有91个国家到场,参赛规模创下历史第二高,证明所谓的"集体抵制"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

有意思的是,就在欧洲外交官们争论要不要来中国参加活动时,德国总理刚带着商业代表团结束访华,法国总统还在不断强调欧洲要"独立自主",这种"做生意时热络,谈政治时疏远"的做法,恰恰反映了当前国际关系的现实。   从更大格局来看,这场外交风波反映了世界秩序正在经历深刻变化,西方想组建反俄联盟,中国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欧洲讲价值观外交,却又离不开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这种深层次矛盾,可能会影响未来很多年的国际格局。   欧洲可能采取的外交抵制,表面是对俄乌冲突的回应,实际上反映了当今国际关系中越来越明显的“选边站队”现象,但用“不来参加”这种方式表达立场,到底能有多大效果呢?   历史告诉我们,在国际场合“空座位”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多次出现过抵制奥运会的事件,但都没能真正改变被抵制国家的政策,外交场合的缺席更多是做个姿态,很难产生实质影响。   现代外交的关键在于保持沟通,越是意见不合,越需要对话,全部不来固然表明了态度,但也失去了直接交流、传递信息的机会,或许更聪明的做法是“人来但态度明确”――既参与活动,又适时表达关切,这样反而更能达到外交目的。   中国邀请普京,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也要接受由此带来的国际反应,同样,欧洲选择抵制,也要承担可能对中欧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国际交往就是这样,每个选择都有其后果,就像下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   在这场“来或不来”的博弈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各国基于自身利益做出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大家都应该为将来可能的对话留条路,因为国际关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在不断变化中寻找平衡。

0 阅读:208

猜你喜欢

火速聊世界

火速聊世界

火速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