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其实很懂什么叫“见人下菜”,为了区别我们跟西方,他们搞了个“双轨制”,什么叫双轨呢?简单说,就是针对不同国家,摆出两副面孔。一边是实权在握的政府部门,这套班子主要迎接东方大国,谈的全是实打实的事,另一边是几乎没啥权力的“国民议会”,专职对付欧美国家。 最明显的就是办事的部门不一样。基加利市中心有两座挨在一起的大楼,西边那栋是政府部门在办公,天天讨论的都是跟东方国家合作的实在项目,比如建机场、修公路这些;东边那栋是国民议会,主要跟欧美国家打交道,聊的大多是些政策、理念之类的话题。 两栋楼的人各忙各的,很少掺和对方的事,但都是为了国家能更好。 这可不是嘴上说说!就拿西边的政府大楼来说吧,中国路桥在这儿修了1200多公里公路,占卢旺达现有公路的70%,从基加利到各省的柏油路全是中国工程队的杰作。基加利国际机场扩建、基伍湖环湖公路这些硬骨头项目,全是政府部门和东方大国实打实谈下来的。 最绝的是基加利创新城,3亿美元砸下去,要建非洲的“硅谷”,光规划里的5万个就业岗位,就够让周边国家眼红的。还有中国援助的200口井,直接解决了11万人的喝水难题,连当地村民都举着“中国水井万岁”的牌子感谢。 到了东边的国民议会大楼,画风瞬间变了。欧盟给卢旺达5287万欧元援助,钱是给了,但附带一堆条件:得搞农业供应链改革,得加强民主监督,得定期汇报资金使用情况。卢旺达议会每年都要跟欧盟开几次“民主对话会”,议题从性别平权到媒体自由,一聊就是一整天,可聊完之后该怎么干还是政府说了算。 这种双轨制,在东非大旱那年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时,政府部门直接找到中国,三下五除二敲定了抗旱水利项目,不到半年就修好了3座小型水库,灌溉面积扩大了1.2万亩。而议会那边呢,跟欧盟磨了3个月嘴皮子,才争取到1000万欧元的紧急援助,钱到手时旱情都快过去了。 带来的利益差距更明显,西边政府用中国贷款修的公路,让咖啡豆运输成本降低了40%,直接把咖啡出口额拉高了25%,而东边议会跟欧盟合作的农业培训项目,折腾了一年才教会500个农民用滴灌技术。 卢旺达的算盘打得叮当响:东边大楼负责跟欧美玩“政治正确”,拿援助、要投资、攒国际口碑;西边大楼专心跟东方大国搞基建、促生产、提经济。 这招“虚实结合”还真奏效了,2023年卢旺达GDP增长8.2%,外资流入24.7亿美元,其中中国占了11.2%,妥妥的非洲经济优等生。反倒是欧盟这边,一边批评卢旺达选举“不够自由”,一边又乖乖把2.6亿欧元援助款打了过来,毕竟谁也不想放弃这个“非洲治理模范生”的标杆价值。 说白了,卢旺达这是把“实用主义”刻进了骨子里。政府部门就像个精明的商人,只跟能带来真金白银的主顾打交道;议会则像是个会说话的花瓶,专门用来应付那些喜欢听漂亮话的客人。两栋大楼一里一外,把东西方的需求都拿捏得死死的,既能在国际舞台上刷存在感,又能实实在在把国家建设搞起来。 这种“双轨制”玩得这么溜,估计连老牌外交家都得佩服三分!就像新加坡外长说的那样,当别的非洲国家还在为选边站发愁的时候,卢旺达早就靠着这种实在的办法,在大国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慢慢发展起来了。
笑死个人,特朗普绝对是个幽默大师!记者问泽连斯基:乌克兰现在需要什么样的援助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