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报道,越来越多的印度企业盯上了中国的技术。中国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师夷技而

小加娱的史书 2025-08-21 17:18:11

彭博社报道,越来越多的印度企业盯上了中国的技术。中国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师夷技而长夷”,在光伏、电力、芯片、移动通信、新能源车、AI、机器人……等多方面已经站到了技术前沿。   印度这些年一直喊着“印度制造”的口号,想把自己打造成全球制造业的新中心,智能手机、电动车、太阳能板这些产业,都是他们眼中的增长引擎。   可核心技术这块,印度差得还挺远,比如芯片设计、电池技术、人工智能算法,印度跟顶尖国家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这不仅让印度的产业赚不到多少真金白银,也让印度在全球供应链里只能当个“打工仔”,而不是领头羊。   反观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技术引进、自主研发和产业升级,已经在不少领域站到了前沿。   光伏发电、电动车电池、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国企业的技术不光满足国内需求,还在全球市场占了一席之地。   印度企业看得很清楚,与其自己花大价钱从零开始,不如跟中国公司合作,直接拿现成的技术,快速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印度的策略说白了就是“拿来主义”,他们希望通过跟中国企业的合资,学会怎么造核心零部件,比如电路板、显示屏模块,或者是锂电池、光伏设备的技术。   这种政策既是印度对技术的渴求,也透着点对控制权的坚持。   不过印度的算盘打得挺精,技术他们想要,市场却不一定全给你,印度政府通过严格的投资审查和股权限制,确保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影响力不会太大。   电子行业里中国企业的股份通常被卡在10%,特殊情况下最多到49%,这样印度企业就能在合作中占主导,尽可能多地拿到技术红利。   印度的需求既是机会,也是挑战,14亿人口的市场,消费潜力谁都看得眼馋,尤其在智能手机、电动车这些领域,增长空间大得惊人。   中国企业要是能通过技术合作进入印度,不仅能多赚钱,还能在全球供应链重排的当口占个好位置。   特别是在现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情况下,印度市场的吸引力对很多中国企业来说越来越大。   中国企业在印度做生意,经常感觉“赚钱难,拿钱走更难”,印度一方面想要技术,另一方面又通过出口限制和本地化要求,尽量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这让中国企业得好好掂量:是死守技术机密,还是用技术换市场,赚点短期利益,更麻烦的是,地缘政治的阴影一直没散。   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度对中国的态度一度很强硬,禁了应用,限了投资,虽然现在关系缓和了些,但民族主义情绪和政策的不确定性,还是让中国企业得小心翼翼。   印度如果把投资限制搞得太严,可能会把中国企业吓跑,技术转移的计划就泡汤了,中国企业要是过于护着技术,可能也错失印度市场的长远机会。   最好的路子可能是双方坐下来,定个透明、互利的规则,既能分享技术,又能保护各自的核心利益。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 美媒:中国科技实力吸引印度大亨

0 阅读:79
小加娱的史书

小加娱的史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