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国民党全代会召开前,为对抗风头正劲的陈果夫兄弟领衔的CC系取得更多中执委名额,三青团系、黄埔系、朱家骅系、孙科“太子系”、新桂系等曾经闹得不可开交的各实力派系罕见地联合了起来,成立了竞选联合办事处,结成了“反CC联合阵营”。 说起这个“反CC联合阵营”,就是在全代会前成立的竞选联合办事处。三青团系、黄埔系、朱家骅系、孙科的太子系、新桂系这些力量,本来矛盾重重,比如新桂系和中央的摩擦,黄埔系内部的资源抢夺,但CC系的扩张让他们觉得必须联手保住中执委名额。 中执委是国民党核心决策层,席位多寡直接影响派系话语权。联合阵营以陈诚、张治中、朱家骅、吴铁城、白崇禧、康泽等人为首,分成三个委员会:贺衷寒管军队党员代表,康泽负责国内党员,郑介民处理海外党员。他们通过联络基层、收集支持,试图在选举中多拿席位。这次联合不是凭空而来,国民党从成立以来,派系就多,同盟会时期就开始分化,到北伐后更明显。 CC系从1930年代起就强势,掌控党务、特务和文化部门,让其他派系如三青团和黄埔系感到威胁。三青团是蒋介石1938年成立的青年组织,本意是反制CC系,但内部也分裂。黄埔系以军校毕业生为主,军事力量强,但党务上弱势。朱家骅系靠学术背景,孙科系沾孙中山儿子的光,新桂系有地方部队支撑。这些派系平时为人事和资源打得头破血流,但1945年时局动荡,抗日刚胜,国民党内部需要重组权力,大家意识到不联合就可能被CC系吃掉。 联合办事处运作起来后,CC系很快就得到风声,陈果夫兄弟暗中向蒋介石报告。蒋介石作为国民党领袖,自然不愿看到派系失控。全代会开幕当晚,他召集陈诚、张治中和陈氏兄弟对质,双方互相指责,蒋介石敲打一番,让他们散了。但这没解决问题,CC系知道选举最终蒋说了算,于是联合上届中执委和部分代表,大约300人,上书蒋介石,愿意把选举权全交给他。 反CC阵营听说后,也上书反对,说选举权不能私下转移。双方的拉锯越来越激烈,到5月19日选举前夜,还进行秘密谈判,但互不相让,谈崩了。选举当天,蒋介石直接宣布中执委名额从原计划扩到460人,提供两种办法:从800候选人中圈选460,或从他圈定的480人中叉掉20人。他还说已有300人把选举权委托给他,不容反对。名额突然增加,打乱了反CC阵营的布局,他们原先的席位计算全乱套了,最终双方都接受了蒋的第二种办法。5月21日,新中执委名单出炉,CC系拿了117席,反CC联合阵营只得68席,远没达到预期。 这场事件反映了国民党内部的权力结构,蒋介石居中操控,派系斗争表面热闹,但最终取决于他的态度。国民党第六次全代会是抗战后第一次大会,本该团结,但派系博弈让它变味。CC系的强势源于陈氏兄弟的经营,他们从1920年代起就布局党务,1930年代办中央俱乐部,扩展到特务系统。反CC力量的联合虽短暂,但显示了党内不满情绪。 陈诚等人在军中影响力大,但党务上吃亏。白崇禧的新桂系有地方军阀背景,常挑战中央权威。张治中和朱家骅则更偏行政协调。孙科的太子系借孙中山威望,但实际力量有限。三青团本是蒋的亲信组织,却也加入反CC,说明CC系扩张太猛。
1945年5月国民党全代会召开前,为对抗风头正劲的陈果夫兄弟领衔的CC系取得更多
运赛过去
2025-08-21 16:21:4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