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已经瑟瑟发抖,据报道,立陶宛已宣布将建立一条部分由反坦克障碍物、排水沟、雷场及其他设施构成的多层次防线,以加强其边境防御。 立陶宛的紧张不是没来由的,它北边挨着拉脱维亚,东边和白俄罗斯接壤,西南角还跟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贴着脸,这个俄罗斯的“波罗的海前哨站”,驻扎着波罗的海舰队和导弹部队,离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开车也就两小时。 更要命的是,2023年白俄罗斯宣布俄罗斯的战术核武器已经“就位”,虽然具体数量和位置保密,但光是这个消息就让立陶宛脊梁骨发凉。毕竟,白俄罗斯和立陶宛679公里的边境线,在核武器面前几乎没有缓冲空间。 为了应对这种压力,立陶宛最近真是下了血本。他们的国防预算从 2023年的16亿欧元(占GDP的2.1%)一路涨到2024年的 3%,还计划花20多亿欧元买德国“豹” 2坦克和“标枪”反坦克导弹。不过,这点钱在军事上也就是杯水车薪,俄罗斯西部军区光现役兵力就超过40万,装备着T-72B3坦克和“伊斯坎德尔”导弹,立陶宛那点家底,真要硬碰硬就是螳臂当车。 更尴尬的是,立陶宛的防御体系处处透着“拼凑感”。他们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抱团取暖,三国共享“海马斯”火箭炮和军事设施,但爱沙尼亚境内的钢筋混凝土碉堡到2024年上半年才勉强竣工,立陶宛自己的防线建设进度更是讳莫如深。 北约虽然派了德国的4800人装甲旅来“永久驻扎”,但这些部队连主战坦克都没配齐,被外界调侃为“人等装备”的典范。2024年德军在加里宁格勒附近搞的大规模军演,说是“威慑俄罗斯”,实则更像是给立陶宛吃颗定心丸。 2021年白俄罗斯导演的“移民危机”,让成千上万难民冲击立陶宛边境,逼得欧盟紧急支援了1.2亿欧元才勉强摆平。那次事件后,立陶宛就患上了“边境恐惧症”,如今的防线不过是把当年的铁丝网、防暴警察换成了反坦克壕沟和地雷。 但问题是,现代战争早就不是挖几条沟就能挡住的,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导弹射程500公里,立陶宛全境都在打击范围内,就算修再多工事,也难逃“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威胁。 说到底,立陶宛的防线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50公里纵深的防御体系,听起来唬人,但在现代战争中能发挥多大作用要打个问号。真正让瑙塞达瑟瑟发抖的,不是物理上的边境线,而是立陶宛在大国夹缝中的脆弱地位。他们既怕俄罗斯的军事压力,又担心北约的保护不够给力,只能用钢筋混凝土和地雷给自己壮胆。这种“壕沟里的安全感”,或许能在短期内缓解焦虑,但长远来看,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命运,从来都不是几条防线就能改变的。
成功了!俄罗斯最新战况!俄罗斯媒体8月19日报道,俄国防部发布消息,8月
【44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