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广州军区某部因为在军区比武中勇夺桂冠,该部参谋长邱承光(负责训练工作)即将升职,谁料正式任命还没有下达,部队就紧急戒严,上级派人来,命令邱参谋长:“你马上转业去无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5年,邱承光背着行李走进清华园的时候,还只是个瘦削的江西小伙子,他考上的是工程物理系,那是当时全国最难考、最吃力的专业之一,课程里全是力学、热学、电磁学这些让人头大的内容,可他偏偏喜欢钻研,课上认真听,课下死抠公式,实验室里总能看到他一丝不苟调试仪器的身影,别人都说这人有点“轴”,可就是这种轴劲儿,让他在班上成绩总是排在前几。 当年身边有不少同学毕业后留校、进研究所、搞科研,他却做了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报名参军,那时候,国家正处在特殊时期,很多青年响应号召奔赴军营,邱承光也不例外,他觉得,既然选择了工程物理,不如去一线看看国家真正需要什么,把书本上的知识用在刀刃上,于是,他被分配到广州军区的一个基层部队,从普通战士干起。 军营的生活比他想象的还要艰苦,南方气候湿热,训练强度又高,哪怕是身体素质不错的人,也经常吃不消,可邱承光没叫过苦,跑步、负重、障碍、射击,他样样都想做到最好,刚开始,战友们还以为这个大学生扛不住,结果没几个月,他就成了训练场上最出风头的那个,连长注意到他,开始让他带小组,慢慢地,班长、排长的位置也一个个走了上来。 部队里不仅看重体能,更看重执行力和管理能力,邱承光有文化,又肯动脑子,训练方案经常改得更科学,士兵进步也明显,后来,军区把他调到司令部学习一段时间,让他接触更系统的作战指挥知识,这段经历为他打开了新视野,也打下了更厚实的基础。 几年下来,他回到原来的单位,已经是参谋长了,这时候他不再是冲在最前面的人,而是要统筹全盘,制定训练计划,组织演练,他做事一贯认真细致,从不糊弄,每次训练前,他都要亲自推演流程,确保每个士兵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和任务。 1971年,军区组织了一次大比武,各个单位摩拳擦掌,谁都想争个头彩,邱承光早就开始准备,把每一个项目分解细化,从体能到战术,从枪械到协同,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他带的部队在比武中发挥稳定,最终拿下了总分第一,那一次,无论是战士还是上级,都对他刮目相看,升职的消息也在营区里传开了。 然而,命运总喜欢在关键时刻开个小玩笑,就在大家都以为他要更进一步的时候,部队突然收到命令,邱承光被安排转业,前往无锡,这件事来得太突然,连他自己都没想到,文件下得快,手续办得更快,没来得及收拾太多东西,他就离开了军营,那一刻,他没有多说什么,也没有流露出遗憾,只是默默接受了这次命运的转弯。 到了无锡,他被安排在一家煤矿机械厂,厂子不大,设备老旧,环境也不算好,刚开始,他只是个普通技术员,负责维护设备、测量数据、改进工艺,这些工作和他大学所学虽然有些联系,但毕竟隔了很多年,又是完全不同的应用方向,他没有被难住,反而更投入地学习,补上过去没接触过的机械知识,还经常翻阅国外的技术资料。 煤矿行业当时遇到一个大难题——薄煤层开采效率低,常规机器根本派不上用场,邱承光看到这个瓶颈,开始着手研究解决方案,他每天在车间转,每次设备运行他都观察记录,晚上则在图纸前反复推导,他不靠灵光一闪,而是靠一点一滴的积累,磨出了一款适用于薄煤层的采煤设备,这台机器后来说不上革命性,但确实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效率明显提升,煤矿工人也轻松了不少。 厂里自然高兴,准备提拔他当科长,结果批文没下来,他也不气馁,继续带着团队做技术改进,后来,他又搞出几种新设备的改型方案,有的减少了能耗,有的提升了安全性,每一样成果,他都认真记录,撰写成论文,有的还被刊登在行业杂志上。 他从没在意过自己是不是当了领导,也不喜欢在会议上讲话,车间、实验室、图纸前,才是他最自在的地方,他总是穿着一身旧工服,口袋里常带着记录本和一把小螺丝刀,别人问起他以前的军旅经历,他只会笑一笑,说“那是过去的事”,然后转头继续琢磨他的机械结构。 直到退休那年,他已是厂里的高级工程师,手上握着几项专利,发表过不少论文,也被江苏省评过先进工作者,但他从未张扬,依旧低调做事,按时上下班。 回头看邱承光的一生,似乎没有太多波澜,他没有留在科研院所,没有成为将军,也没进企业高层,他只是安安静静地做了几十年事,从军营到车间,从训练场到技术部,始终谨慎、踏实。 他那代人,很多都走过这样的路,从高等学府走进军营,从部队又进入工厂,从一线战士变成技术骨干,他们的命运,常常随着时代一变再变,但他们的信念却从未改变。
1971年,广州军区某部因为在军区比武中勇夺桂冠,该部参谋长邱承光(负责训练工作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20 20:42:11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