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的时候,姜利民偷偷摸摸的来到了越军阵地。本来没人发现他,但不料他却突然打开手电主动暴露了自己。越军迅速向他开枪,但不知此举其实早就已经落入了姜利民的圈套…… 1979年2月,那时候咱们和越南正在边境线上较劲。有个叫姜利民的侦察兵,隶属41军121师,那会儿他才20岁出头。他和战友的任务,是摸清越军一个叫“387高地”的火力部署。这地方是个硬骨头,越军经营多年,明碉暗堡跟蜘蛛网似的,火力点交叉覆盖,想悄无声息地摸上去,比登天还难。 姜利民和战友借着夜色,一点点往前蹭,小心翼翼地绕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雷区和哨卡。眼看就要接近核心阵地了,他们潜伏在一片灌木丛里,大气都不敢喘。这时候,只要等天亮,把敌人的火力点坐标记下来,任务就算完成了。 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姜利民干了一件让所有人,包括他战友都惊掉下巴的事。他掏出了手电筒,“啪”的一声,就这么打开了。 一道光柱,像一把利剑,瞬间划破了死寂的夜空。 他不仅开了,还拿着手电在自己身上晃来晃去。这操作,简直就是怕敌人看不见,在脑门上写了四个大字:“快来打我”。 越南兵在短暂的惊愕之后,越军的反应也是真快。几乎是瞬间,各种机枪、冲锋枪的火舌就从四面八方喷涌而出,子弹“嗖嗖嗖”地朝着那道光柱就泼了过去,把姜利民周围的地面打得尘土飞扬。 他这束光,根本不是为了照明,而是为了“钓鱼”。 姜利民和战友们潜伏了半天,也只能大致确定敌人的火力点范围,但具体哪个火力点在哪块石头后面,哪个在哪个土堆下,根本看不清。看不清,回头炮火就没法精准打击。怎么办? 强攻是下下策,只能智取。姜利民赌的就是人性。他赌那些藏在暗处的越南兵,看到一个活靶子,会忍不住开枪。人一旦开枪,枪口的火焰就会彻底暴露自己的位置。 这就是他的阳谋。他用自己当诱饵,用一道手电光,换来了越军所有暗藏火力点的“主动现身”。就在越军疯狂扫射的时候,姜利民的战友们正用最快的速度,将这些暴露的火力点,一个不漏地全部标记在了地图上。 几分钟后,姜利民关掉手电,迅速转移。而他用生命换来的情报,很快就送到了我军的炮兵阵地。第二天,我军的炮火就像长了眼睛一样,对387高地进行了地毯式覆盖,那些昨晚还耀武扬威的火力点,顷刻间就被端了个底朝天。 姜利民的战术,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欺骗”和“心理诱导”。他主动暴露一个“假”的信息,引诱对手做出“真”的反应,从而获取自己最想要的“情报”。 姜利民一个手电筒就能撬动整个战局,靠的不是装备,而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知道,黑暗中的敌人,对于突然出现的光亮,会有一种本能的、难以抑制的攻击欲。这种“本能”,就是他整个战术的支点。 如今,这种对“本能”的利用,已经上升到了战略层面。比如在网络空间,一些国家的情报机构会故意释放一些看似是“绝密”但其实是精心设计的假情报,引诱对手的网络间谍前来窃取。一旦你“上钩”,不仅拿到了假情报,你的攻击路径、技术手段、背后是谁在支持,就全都被对方摸得一清二楚了。你以为你钓到了一条大鱼,其实你自己才是那条被钓的鱼。 说到底,技术是冰冷的,但使用技术的人,是有情绪、有弱点、有惯性思维的。未来的战场,可能不再是钢与火的硬碰硬,更多的是“算法与算法”、“欺骗与反欺骗”的较量。谁能更好地理解对手的决策逻辑,谁能更巧妙地设置议题、抛出诱饵,谁就能掌握主动权。 可惜的是,英雄姜利民,在完成这次侦察任务后的另一场战斗中,为了掩护战友,不幸牺牲,年仅20岁。他被中央军委追授了“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那个晚上划破夜空的手电光,却像一颗思想的火种,到今天依然有价值。 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怎么发展,装备怎么迭代,那种敢于把自己置于险境的勇气,那种跳出常规思维的智慧,那种对敌人心理的精准拿捏,永远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1979年2月的时候,姜利民偷偷摸摸的来到了越军阵地。本来没人发现他,但不料他却
历史脑洞
2025-08-20 12:29: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