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秋,中国代表团出发前,上面下了死命令:“到了日本,谁都不准买他们的东西!”可刚踏上日本农田,王震将军就两眼放光盯上一台“铁疙瘩”,当场拍板:“这玩意儿,违令也得扛回国!” 主要信源:(七一网——历史 |王震“违令”购“日货”) 1957年秋天,一位为中国革命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军踏上了日本的土地。 这位将军名叫王震,他带领的队伍当年在南泥湾开荒种地的事迹广为流传。 这次去日本,王震是带着学习农业技术的任务去的,中央明确要求代表团不能在日本买东西。 可谁也没想到,回国的时候,王震的行囊里多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和一些农用塑料薄膜。 这个看似违反纪律的举动,不但没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称赞。 总理看着这些东西,连声说“买得好”。 王震将军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两样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东西,为什么能让总理这么高兴? 这还得从王震将军和土地打交道的经历说起。 王震将军对土地的感情特别深。 1941年那会儿,日本鬼子打进来,国民党又封锁边区,咱们的部队连吃饭都成了大问题。 当时王震带着八路军359旅的战士们,开进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 那地方真叫一个荒凉,满山遍野都是野草荆棘,晚上还能听见狼叫。 战士们没地方住就搭草棚、挖窑洞,没有农具就捡废铁自己打,没有耕牛就几个人合伙拉犁。 王震将军和战士们一起干活,手上磨出血泡,肩膀压出血印子,硬是把一片荒地变成了良田。 到了1944年,他们开出了二十六万多亩地,不光自己吃得饱饱的,还能给公家上交一万石粮食。 这段经历让王震将军深深体会到,农业搞好了,老百姓和部队才有饭吃。 1956年,王震当上了国家农业部副部长,从打仗的将军变成了管农业的干部。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农业底子特别薄,怎么让地里多打粮食成了大问题。 1957年秋天,王震带着农业考察团去了日本。 那时候中日两国还没建交,所以中央要求代表团保持低调,特别强调不能在日本买东西。 在日本的两个多月里,王震带着团员们天天往农村跑。 日本战后农业恢复得挺快,有些地方搞得确实不错。 有一天在乡下路上,王震看见田里有台小机器干活特别灵便,马上让停车下去看。 老乡告诉他这叫手扶拖拉机。 王震问得可仔细了,这机器力气多大、干活快不快、烧多少油、适合什么地,都问了个遍,还亲自下田试了试。 他马上想到,中国南方水田多、地块小,这种小拖拉机正合适,比牛耕地快多了。 还有件事让王震上了心。 下雨天他看见日本农民穿着塑料雨衣干活,又轻便又挡雨,比咱们的蓑衣强多了。 更让他注意的是日本专家介绍的农用塑料薄膜。 专家说用这种薄膜搭棚子,冬天也能种出夏天的菜;盖在庄稼苗上,能保温保墒,还能压住杂草,让庄稼长得更好。 王震一听就明白了,这些东西正是中国农业最需要的。 考察快结束的时候,王震心里直打鼓。 中央不让买东西,可这两样东西对中国农业太重要了。 带回去让咱们的专家研究研究,说不定就能造出来。 代表团里有人担心违反纪律会挨批评,王震拍板说:“这是农业上要用的东西,必须买!” 就这样,一台手扶拖拉机和一批农用塑料薄膜跟着王震回了国。 回到北京,王震向周总理汇报工作,把这两样东西也拿出来了,还老老实实说了违反规定的事。 没想到总理看着这些东西特别高兴,连说“买得好”。 总理和王震想到一块儿去了,都知道中国农业要发展,就得学习这些新技术。 在总理支持下,这台日本拖拉机被送到研究单位。 没过几年,中国自己造的手扶拖拉机就“突突突”地开进了全国各地农村。 这种小机器特别适合南方的小块水田,慢慢代替了耕牛,农民种地省劲多了。 那批塑料薄膜也派上了大用场。 虽然那时候咱们国家塑料产量还不高,但技术传开了。 后来在西北那些又干又冷的地方,铺上塑料薄膜种庄稼,产量提高了一大截;用塑料薄膜搭大棚,冬天也能种出新鲜蔬菜。 王震将军在日本田埂上多看了那么几眼,给中国农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现在想想,王震将军当年这个“违规”举动,背后是对中国农业的一片真心。 他当过农民带兵开过荒,知道地里的事儿关系到老百姓吃饭穿衣。 周总理那声“买得好”,夸的是王震将军有眼光、敢担当。 那时候国家困难,领导们想方设法要给老百姓找出路,这两样小东西,后来真成了中国农业的大帮手。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7年秋,中国代表团出发前,上面下了死命令:“到了日本,谁都不准买他们的东西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8-20 11:44:53
0
阅读: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