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二年深夜,诗人宋之问躲在恩人张仲之的纸窗外偷听,室内几人正低声密谋: “武三思专权…须清君侧…”宋之问听罢大喜,立即派侄子跑去告密。 宋之问,字延清,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唐代著名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对律诗定型颇有贡献。然其品行,《新唐书》、《旧唐书》皆评其“无行”,史书所载其行径,堪称士林之耻。 宋之问少年成名,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其时“伟仪貌,雄于辩”,以文才得到武则天赏识,先后授洛州参军、尚方监丞等职。为求显达,宋之问极力谄媚武则天及其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本事诗》载,武则天游洛阳龙门,命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获赐锦袍。及宋之问《龙门应制》诗成,“文理兼美”,武则天遂夺东方虬锦袍转赐宋之问。其才思之敏捷可见一斑。据《唐书》本传及《朝野佥载》记载,宋之问为讨女皇欢心,甚至为张易之端尿壶。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发动政变,诛杀二张,逼迫武则天退位,中宗复位。宋之问作为二张党羽,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泷州地处偏远,生活艰苦,宋之问难以忍受,竟于次年(706年)春冒险逃回洛阳,藏匿于友人张仲之家中。 张仲之,时任驸马都尉王同皎的密友。彼时,武三思(武则天侄)与韦皇后勾结,权倾朝野,阴谋篡逆。王同皎(中宗之女安定公主驸马)与张仲之等一批忠于李唐的官员,密谋于神龙二年(706年)刺杀武三思,以清君侧。 据《资治通鉴》、《新唐书·王同皎传》等史料记载,宋之问在张仲之家中期间,偷听窥知了这场密谋。他非但没有念及张仲之冒险收留之恩,反而认为这是自己摆脱困境、重获权势的绝佳机会。为邀功,他指派其侄子宋昙秘密向武三思告发。 武三思得报,立即先发制人,诬告王同皎、张仲之等“谋逆”。是年三月,王同皎等人被捕遇害,“斩首弃市”,家产抄没。而宋之问则凭借此次告密,不仅未被追究逃罪,反而被擢升为鸿胪主簿, “深为义士所讥”。 其用友人鲜血染红官袍的行径,彻底暴露了其人格之卑劣,成为其一生无法洗刷的污点。 此后,宋之问在动荡的政局中继续钻营,又依附安乐公主,后见太平公主权盛,又转而投靠太平公主,引发安乐公主不满,被揭发主持科举时受贿,贬越州长史。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因其“狡险盈恶”,诏流钦州(今广西钦州)。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下令赐死于徙所,结束其争议重重的一生。 宋之问的诗才虽闪耀一时,但其贪婪、怯懦、背叛恩主的行径,使其文采永远蒙羞于历史的尘埃之中,成为“文人无行”的典型代表,为后世所不齿。
唐朝时期,一个叫马周的书生找袁天罡看相,袁天罡只看一眼便说:“你命在旦夕,活不过
【7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