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罗荣桓带队突围,被一伙伪军挡住去路,他一挥手。侦察员悄悄摸上去,拿抢指着

熹然说历史 2025-08-20 00:17:24

抗战中,罗荣桓带队突围,被一伙伪军挡住去路,他一挥手。侦察员悄悄摸上去,拿抢指着为首的伪军喝问:“哪一部分的?”伪军一看是便衣,嚣张道:“你管得着吗?” 1941年冬,日军五万大军对沂蒙山根据地发动”铁壁合围”。罗荣桓率部突围时遭遇伪军阻拦,一场智勇较量即将上演。伪军头目的嚣张态度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结局?这次看似危险的遭遇,又将如何演变成八路军的胜利? 1941年11月,日军调动5万大军,配合飞机、坦克等重武器,兵分11路对八路军山东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目标就是要彻底消灭115师师部和山东分局机关。 罗荣桓作为115师政治委员,深知这次敌人来势汹汹,必须采取果断行动。11月5日晨,敌人由临沂、费县等地气势汹汹地向留田进犯,企图把驻扎在此的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中共山东分局机关围困住。 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罗荣桓没有慌乱。他和陈光、萧华等115师首长紧急商议突围方案。当时可用于作战的部队只有师部一个特务营和山东分局一个特务连,兵力相当有限。经过反复讨论,罗荣桓提出了出人意料的建议:向南突围。 这个决定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因为南面正是敌人的大本营所在。但罗荣桓的分析很有道理:正因为是敌人重兵把守的方向,他们绝对想不到八路军会主动往这里钻。这种反向思维,体现了罗荣桓高超的军事智慧。 突围开始后,罗荣桓为了确保主力部队安全撤离,主动承担了最危险的殿后任务。他率领一个骑兵排,在敌人的包围圈中穿插迂回,既要掩护大部队转移,又要随时准备应对敌人的追击。 经过几天几夜的艰苦行军,队伍终于突破了敌人的主要包围圈。但危险并没有完全解除,在向滨海根据地转移的途中,他们遭遇了一股伪军。 这股伪军显然是刚从抗日根据地抢掠回来,队伍中既有伪军士兵,也有被强迫来的民工和缴获的物资。伪军头目穿着黄色大衣,腰间别着指挥刀,一副耀武扬威的样子。当八路军侦察员前去盘问时,这家伙居然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势,完全没把眼前这两个便衣放在眼里。 罗荣桓在后面观察着这一切,他知道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伪军的嚣张态度正好暴露了他们的虚弱本质,这些人平时只会欺压老百姓,真正遇到危险时往往不堪一击。 当罗荣桓一挥手后,身穿日军大衣的八路军骑兵立刻冲了出来。这些伪军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立刻被震慑住了。原本嚣张的伪军头目瞬间变了脸色,连忙点头哈腰地称呼”太君”。 这次遭遇战的结果完全在罗荣桓的预料之中。八路军不仅成功缴获了伪军的武器,还解救了被强迫的民工,获得了大量粮食物资。更重要的是,这次行动再次证明了灵活机动战术的有效性。 罗荣桓后来正式提出了”翻边战术”,这种战术的核心就是出其不意,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发起攻击。毛泽东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对这一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翻边战术”不是战术,而是战略。 这次突围的成功,不仅保存了115师师部和山东分局的有生力量,也为后续的抗日斗争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胜利时,山东军区建立鲁中、鲁南、胶东、渤海、滨海等5个二级军区,部队发展到23万余人。 从这次遭遇中可以看出,伪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战斗意志薄弱,内部纪律松散。他们平时依仗日军的威势作威作福,一旦离开主子就变成了纸老虎。相比之下,八路军虽然装备简陋,但军纪严明,士气高昂,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罗荣桓这次突围的成功,也说明了正确的战术运用和坚定的革命意志的重要性。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各种战术手段,才能在困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罗荣桓后来在解放战争中担任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参与指挥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等重要职务,为我军的政治工作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被称为我军的”政工巨匠”。 这次突围中伪军的嚣张与最后的狼狈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抗战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你认为罗荣桓的”翻边战术”对现代军事有什么启发意义?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66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