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美国国务卿卢比奥说:“普京的目标不仅仅是乌克兰。他的目标是彻底重建后冷战秩序……他想迫使北约瓦解。事实上,他甚至质疑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北约。” 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始终紧紧围绕其自身的核心安全利益,普京从未主动攻击任何一个北约成员国,他甚至曾公开表示,可以接受美国在非北约框架下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这清晰地表明,俄罗斯寻求的不是冲突,而是一个能够被平等对待、相互尊重的安全架构。 将俄罗斯所有的反制措施都曲解为“破坏秩序”,实际上是忽略了其行动背后的防御性逻辑,当安全边界受到持续挤压时,任何国家都会做出反应,西方世界习惯于将这种反应描绘成洪水猛兽,以此来巩固自身的立场,但这并不能改变事实本身。 北约的持续东扩是理解当前局势的一把钥匙,冷战结束时,西方曾做出“北约不会东移一寸”的承诺,但历史的走向却截然相反,1999年,波兰、匈牙利、捷克加入北约,2004年,紧邻俄罗斯的波罗的海三国也被纳入,到了2020年,北马其顿也完成了加入程序。 每一次扩张都意味着俄罗斯的战略缓冲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乌克兰寻求加入北约的举动则彻底触碰了俄罗斯的红线,一旦乌克兰成为北约成员,北约的军事设施就能部署到距离莫斯科仅四百公里的地方,这对俄罗斯而言无异于刀架在脖子上。 普京多次将北约的背信弃义称为“对俄罗斯的背叛”,这种长期的历史积怨与迫在眉睫的现实威胁交织在一起,让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强硬立场有了深层的逻辑支撑,俄罗斯的目标并非吞并乌克兰,而是希望乌克兰能承诺不加入北约,成为一个中立的缓冲地带。 事实上,北约这个冷战产物本应随着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而失去存在的意义,在冷战结束后,北约一度陷入了深刻的身份危机,甚至法国也曾因此退出了其军事一体化机构,但“俄罗斯威胁”的论调,让这个组织重新找到了存在的理由和凝聚力。 尤其是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北约迅速重启了冷战时期的快速反应部队,成员国的军费开支也显著增加,俄乌冲突的爆发更是为北约的存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德国重新开始大规模扩军,芬兰和瑞典也放弃了长期的中立国策。 北约似乎需要一个“普京式的敌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它不仅没有消亡,反而不断强化其军事职能,甚至提出要将成员国的军费占比提升至GDP的5%,这种疯狂的军事化倾向迫使俄罗斯不得不采取反制措施,例如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直接回应北约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军事存在。 卢比奥的言论恰恰反映了西方维护单极霸权秩序的底层思维,然而,世界早已不是冷战时的模样,许多发展中国家,例如选择加入金砖机制的印度尼西亚,正在积极寻求摆脱军事联盟的裹挟,探索多极化的国际新秩序,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愿在大国博弈中选边站队。 将北约视为“秩序基石”本质上是想把西方主导的安全体系强加给全世界,这种做法与全球化时代的多元诉求背道而驰,就连北约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欧洲国家虽然表面上追随美国,但私下里对美国的战略可靠性早已产生了怀疑。 德国总理在陪同泽连斯基访问美国时,明确要求美方细化对乌克兰的安全保障方案,这背后是欧洲对过度依赖美国、被卷入冲突的深深忧虑,成员国之间在军费分摊、战略目标等问题上的分歧日益公开化,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探索自主防务的路径。 卢比奥的逻辑存在一个根本性的悖论:他一边指责俄罗斯试图“重建秩序”,另一边却全力支持北约这个冷战的军事遗迹不断扩张,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其背后根深蒂固的霸权思维。真正试图用单一模式重塑国际秩序的,恰恰是北约自身。 时至今日,俄乌冲突的代价已经显现,北约国家的武器库几近枯竭,欧洲能源价格飙升,民众生活成本急剧上升,俄罗斯虽然承受着制裁的压力,但依靠能源和粮食出口,经济并未崩溃,内部的凝聚力反而有所增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卢比奥高喊“俄罗斯要瓦解北约”,听起来更像是在为那些已经感到疲惫的盟友们打气,担心他们会因为无法承受代价而选择与俄罗斯对话。 或许,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一个紧密相连的世界里,任何试图通过军事联盟来维护单极霸权的做法,都注定无法长久,放弃陈旧的对抗思维,构建一个平等包容的安全架构,才是通往持久和平的唯一道路。
就在刚刚俄罗斯突然宣布了8月18日,俄罗斯突然喊话西方:同意给乌克兰安全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