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卿:环飞全球300城市募捐抗日 1939年初,旧金山。机场里人声鼎沸,一架橙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8-19 16:29:47

李霞卿:环飞全球300城市募捐抗日 1939年初,旧金山。机场里人声鼎沸,一架橙红色的小飞机划破蓝天,做了几个漂亮的空中翻滚后稳稳落地。驾驶舱打开,一个身姿挺拔的女子走下来,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人群立刻沸腾。那一刻,她不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而是中国在海外的声音。 李霞卿举起手,开口就说:“国难当头,应急图拯救,小妹环飞美洲宣传抗日,征求募捐……”声音清亮,带着南方口音。台下无论是华侨还是美国人,都听懂了她话里的真诚。掌声一次次打断她的发言。 这场景听起来像电影里的画面,可它是真实发生的。她的飞机被命名为“新中国精神号”,从1939年起,她飞遍了美国三百多个城市,呼吁各界支持中国抗日。每到一处,华侨社团、美国航空界都会盛情相迎,媒体争相报道。盐湖城甚至派出十五架飞机在空中迎接她,场面隆重得像国宾级待遇。 最令人惊叹的,是她募捐的效率。曾经一次飞行表演后一小时就募集到四万美元,要知道那个年代的钱可不是小数目。这不是靠煽情,而是靠行动。她飞上天空,用特技和勇气把“抗日”两个字带进了美国人的眼里。她说:“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中国人民永远有坚强的勇气保卫祖国。”这样的话,带着汗水与真情,比任何宣传口号都更有力量。 李霞卿的背景也不一般。1911年,她出生在广东海丰。父亲李应生是辛亥革命的志士,曾经炸死清军将领凤山,为革命军攻占广州立下大功。这样的家教,让她从小耳濡目染。祖母那一支更是名门,徐家出了不少商界、革命界的人物。 所以,李霞卿自小胆子大。骑马、游泳、开车、舞蹈,她都能行。十四岁已经能背诵唐诗三百首,英语、法语也都学得不错。她小时候随父亲留学欧洲,后来在上海成长,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揉合得自然。 其实,在她成为飞行员之前,她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明星。1926年,她因为演了一部电影《玉洁冰清》而一炮而红,艺名叫“李旦旦”。她长相甜美,气质独立,演技自然,很快拍了十几部片子。二十年代末的上海滩,李旦旦是人人都知道的名字。 但命运转折往往出现在不经意间。一天深夜,李家企业遭到歹徒抢劫,账房都被绑走了。李旦旦得知后,竟然骑马追匪,单枪匹马拦在桥边,打倒两个歹徒,还把匪首推下黄浦江。这件事轰动上海,她父亲觉得女儿已经“出头”,为了避嫌,干脆让她改名李霞卿,从此息影。 息影之后,她去了欧洲。一次在巴黎看了飞行表演,她被飞机深深吸引。当别人还在为她“明星身份”喝彩时,她已经决定去飞行学校。瑞士日内瓦科康塔纳飞行学校本不是为女性设立的,她却凭借出色成绩被破格录取。 有人问她:“你长得这么漂亮,为什么要飞行?” 她回答:“因为别人觉得女人不能飞,我就要证明给世界看,中国女人也能飞。” 这句话很有劲。她真做到了。她以全优成绩毕业,拿到瑞士飞行执照,成为首位获此资格的中国人。后来,她又进入美国波音航空学校学习,科目安排得满满当当,从盲飞到特技一项不落。她的教官大多是王牌飞行员,居然给她取了个绰号——“东方的蜻蜓”。 她也遇到过生死关头。1935年在旧金山训练时,因为皮带松脱,她被甩出机舱,从2000英尺高空坠落。关键时刻,她冷静拉开降落伞,最后安全着陆。那次事故反而让她声名更盛,美国妇女航空协会邀请她入会。 1935年底,她带着一身本领回国。第一次在上海上空的飞行表演,引得市民万头攒动。她那架橙红色的飞机,在天空划出一道亮丽的弧线,报纸把她称作“飞天仙女”。 她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让中国人——尤其是女性——看到新的可能。她还做了国内长途飞行,从上海飞到湛江、成都,创造了女子长途飞行纪录。她写了20万字的《中国航空改革建议》,真心希望祖国航空能追上世界水平。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她毫不犹豫地投身抗战。那时,中国缺药缺钱,她接受美国援华药物局的邀请,开始了环飞美洲的募捐活动。三百多个城市,不仅是美国,还包括南美。秘鲁政府甚至授予她航空金质奖章,她的名字登上了国际报纸。美国舆论出现了一个词——“李霞卿热”。 但飞行员的生命总和风险绑在一起。1940年,她在一次募捐飞行中,飞机失事,不幸殉职,年仅28岁。消息传回国,许多人唏嘘。她本可以继续做明星,过安稳的生活,可她偏要把生命燃烧在抗战的天空。 有人说她像一颗流星,划过就消失了。我倒觉得,她更像她的飞机——那架橙红色的“新中国精神号”。短暂,却耀眼。 她的人生很短,但她证明了两件事:第一,女人能做的远比社会想象的多;第二,面对民族存亡的时候,个人的选择能被放大到历史的维度。

0 阅读:2
思念如潮心难安

思念如潮心难安

思念如潮心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