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后,三峡100多万人迁移,当时有山东、上海、广东、江西等11个省给她们选择,每人发20万安置费,连续20年每年有600元补助,上到一个月的婴儿,下到80多岁的老人,都要搬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2年,全国人大的一纸决议,注定要改写长江沿岸百万人的命运,三峡工程被寄予厚望,它能防洪、能发电、能改善航运,但代价是无数城镇和村庄要被江水吞没。 从那一刻起,生活在湖北和重庆库区的人们,就走上了一条注定不同寻常的迁徙之路。 1993年开始,迁徙大幕真正拉开,总计131万人要离开祖辈世代生活的地方,范围之广,让人几乎难以想象,从襁褓中的婴儿到八十几岁的老人,没有一个能够留下。 重庆承担了最沉重的任务,超过八成的移民都来自这里,移民不仅仅意味着换个住处,而是整个家庭、整个社区要彻底改写生活方式。 国家给出了安置方案,每个移民获得二十万元的补偿,这里面包含房屋、土地以及生产经营的安排,同时,每人每年还有六百元的补助,连续发放二十年。 这些钱看起来不少,但在现实面前,更多人关心的是如何安顿下来,移民安置方式有两种,一部分人选择在当地山上重建村落,另一部分则远赴外省,走进陌生的环境。 上海、山东、江西、广东等十一省市向他们敞开大门,承接了来自三峡的家庭,真正的离别总是最让人心酸,村民砍倒亲手栽种几十年的树木,老人走出老屋时一再回头,年轻人把祖坟的泥土装进布袋随身带走。 有人捧着一棵树苗上路,希望能把故乡的根带到新土地,这些画面都被定格在了历史的记忆里,三峡库区的村民不怕辛苦,却难割舍对山川土地的眷恋。 迁徙抵达新地方后,挑战接踵而来,习惯了在江边种柑橘的人,突然要面对北方的小麦和玉米,常常手足无措,老人们不适应陌生的气候,第一年冬天就有许多人生了病。 语言也是一道难关,重庆口音在上海的集市几乎无人听懂,连买菜都成了考验,安置点的孩子在学校里被叫做外地人,成绩也一度下降。 为了让人们站稳脚跟,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巨额资金,到2010年前后,用于移民安置的资金总额超过八千亿元。 新学校、新医院、新工厂不断落成,孩子能继续上学,老人能就近看病,年轻人有了就业的去处。 各地对口支援帮助库区发展产业,秭归的脐橙园一片片扩大,奉节的中药材走出大山,涪陵的榨菜产业延伸出完整链条,新道路、新企业、新社区接住了这场浩大的迁徙。 在这场迁徙中,移民展现出了巨大的韧性,有人把秭归的柑橘种植技术带到江西,几年后年收入超过二十万元,有人在上海承包大棚,或是开起重庆小面馆,把乡愁变成生计。 也有人经历了很长的适应期,直到多年后才慢慢融入新的生活,与此同时,还有基层干部为这项工作倾尽心力,有的甚至因公殉职,他们用自己的坚守,为百万移民的平稳过渡铺平道路。 时间给了最公正的答案,到2020年的一次回访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移民家庭收入超过了搬迁前,超过九成的移民表示生活满意。 2023年的数据进一步证明,大多数家庭不仅安居下来,而且比过去过得更好,移民的子女成长迅速,许多人考入全国各地的重点大学,在大城市安家立业。 2024年,国家还推出了新政策,规定库区移民子女在高中阶段免除学费,每年最多减免六百元,对很多家庭来说,这是雪中送炭。 当长江在2020年遭遇特大暴雨,三峡大坝顶住洪峰时,人们深切体会到这座工程的重要。 它守护了下游千万人的生命财产,也把清洁电力源源不断地送往华东华南,三峡工程的意义不仅在水利、发电、航运这些数据上,更在于百万移民的牺牲与奉献。 几十年过去,三峡移民的故事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搬迁,他们带着记忆上路,在新土地上开创新生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用行动证明,根不仅在土壤里,更在人的心里。 三峡浩荡江水淹没了故乡,也承载了一个民族前行的力量,这段迁徙,不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的背景,更是一曲关于牺牲与希望的史诗。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海外网——铭记百万移民的故事
山东被困缅甸大学生,跟妈妈一分钟视频曝光。孩子妈妈说“钱我准备好了,就算我给他们
【1评论】【3点赞】